总结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训,注重借鉴西方学校的教育经验。
(1)分析了我国废除学校教育的弊端。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办学校,“古人家有学校,党有乡,州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团,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习朋友,称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称之大成。而且教以弦诵,舒其性情。所以当时博学者多,成材者也多。与后世相比,学校的制度是废弃的,人们各延师以教孩子。穷人的无力者嬉戏颓废,目不识丁,却不知天地古今为什么,而蔑伦悖理的原因层出不穷。这就是学校不讲的原因。他认为古代人才济济是因为学校的建立。他揭示了废除学校的严重后果。“学校被废除,学院繁荣起来。学院的设置原本是集士子于一体,以艺术为基础,使之明习当世之务,为国家使用。今天虽然有书院,但士子还是散居里巷,很少肆业其中;间或有之,也没有程范,听它来去自由。虽然有山长,但操纵文甲乙之权,没有师表训练的责任。试期聚集士子,课以文,尽一天之长。不过尘羹土饭,陈陈相因之语,在国家利病中,政治得失,没有一及。而天文、格致、历算等学,则绝口不谈。它有讲实学,严格的课程,用文章磨砺,务为有用的学者,千万不要一二。由此可言,书院之设,本来就是育才,而适所以,虽多也习以为哉!应该说,郑观应的上述分析还是挺有道理的。
(2)提出西方学校教育的先进性。郑观应特别提到日本和德国教育薄弱的案例,并表示:“如果中国能模仿俄罗斯或日本,衰弱的痛苦,突然改变,著名省份也援助西方法律,开放学校学院,认真强调,盛观察设计师规模宏大,为什么艺术家不能忍受呢?自给自足与泰西竞争。”郑观应参考西方学校,设计了一套详细的办学计划:“适合模仿司马光十科,增加一种,必须在世界上:省会除了小学,每个学院。请精通泰西天球、地球舆论、格致、农业政府、船舶政府、化学、科学、医学,以及几个国家的言语、政治事务、文字、法律,或以海外官方学生精通回国,为其教学。选定的学生,从10多岁到20岁不等。我们必须先通过中西文字,就其性质而言,怀疑工作四年,晋升到京都大学院,力学四五年。”
(3)提倡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派学生出国留学。郑观英认为,“至于辍学的高才生,那些愿意出国的人会给他们钱,去外国大学院和武器学院学习,排在前列。回国后,他们会被授予官员,薪水优于昭。”他还总结了过去“曾文正奏儿童出国留学”的经验教训,指出“要想救其弊,就应该选择通过古今了解大多数辍学生的人,开始出国。或者由各省学政院录制,武汉学生,注意20岁左右的人(气质过于幼稚,容易染色,口音过长,难以调整)。给你很多钱,出国留学。”
郑观对上述新教育建设方案相当自豪,认为按照办理方案,“他日奇才硕彦,应运而生,天地无弃材,国家永无外患,斯万变之权舆论,现在还不算晚,”
郑观应重视学校教育,反对科举教育思想,反映早期改良要求改革封建教育体系,远远超出洋务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郑观不仅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提出现代教育理念的创始人,而且部分实践了这一理念。例如,在左江道上亲自实践改革学院,为学校建立饲养学校,为当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论参考和现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