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经济发展趋势的新人才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要。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规范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此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诞生和发展是高等教育积极适应社会的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本质是企业、高校和研究结构实现资源优势整合的有效途径。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为例,总结了产学研教育的模式特点,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学院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参考。
一、目前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
(1)技术转让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技术转让已成为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近年来,国贸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下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例如,在实施和促进贸易经济专业信息转型和新模式培训“电子商务教学模拟套件”和“客户关系管理教学模拟系统”成功市场转型,扩展到十多个省,与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江苏糖烟酒公司、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等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教学软件的典型客户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56所高校。典型的应用软件客户包括南京太平洋百货公司、南京新街口百货公司、乌鲁木齐富城百货公司等43家用户单位。通过技术转让学校(合作供应商)以技术交易的形式向企业销售分阶段成果,企业接管生产经营,合作方根据合同实现风险共享和利益共享。但与学院每年产生的总技术成果相比,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比例相对较小。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对于企业来说,技术转让模式需要做大量的二次开发工作,投资大、难度大、风险大,因此成果转化率低。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非常不深入,成功率低,不受企业欢迎。
(2)合作开发模式
合作开发(包括委托开发)是一个半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是一种比技术转让更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创新组织方式。具体是指高校依托自身的学科、人才和智力优势,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技术咨询、信息引进等方面与企业广泛合作,通过校企婚姻,努力渗透、建议等,从点到面,逐步开展,共同探索建立全面、多角度、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学院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省委政策研究室、南京丰达来粮油贸易公司、南京海达包装印刷公司联合成功申请南京科技局重点招标项目、江苏哲学社会重点招标项目、教育部项目、长三角重点招标项目等,聘请对专业发展有贡献、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管理人员为我校或我院兼职教授。通过合作开发这种积极生动的模式,学院接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让学生参与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课题,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创造机会。主要原因是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是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研究可以顺利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同时,企业可以对来实习的学生进行考核,从中选出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这样,在当今就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无疑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机会。事实证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正是因为他们参与了企事业单位急需解决的研究。这使得学生从另一个方面获得了产学研结合的好处,有利于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
(3)共建实体模式
共建实体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最先进、最紧密的形式,也是最重要、最有效、最成熟的合作方式,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学院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在企业内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深入企业实习。自2003年以来,国际经贸系先后与省外经贸厅、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省委政策研究室、南京海关、江苏外运集团、外贸企业、三资企业建立了联系,并与其中一些建立了实习研究基地。贸易经济系还与南京中央商场、南京商厦等零售百货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学生都会深入这些企业实习。学生通过企业实习在生产实践中学习,向有经验的员工学习。它不仅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勤奋的精神,有助于我院教师加深对企业的理解和联系,开阔视野,丰富生产实践知识。
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研究中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环境,提高学生教育质量,加强高校教师建设,提高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社会声誉,增加研发投资,增强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降低培训成本和就业压力。因此,对于金融大学来说,企业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有必要继续与企业合作,扩大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越来越多学生理解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要求。
二、学院产学研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课程设置距离企业和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还缺乏专门为培训模式设计的成熟完善的课程体系。调查发现,学生不仅需要更好的系统性和应用性,还需要反映前沿水平。然而,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这反映在课程建设中缺乏时代性和前沿性。开发和建立企业和学生所需的课程体系是这种培训模式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学生流动性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令人担忧。由于学生毕业后择业的不固定性,企业在接受实习生时忧心忡忡,担心企业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
3、学校长期培养人才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紧迫性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在工业、大学、研究和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希望学生在完成该项目后获得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学校认为,主题和论文应以学术为导向,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创新。学校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紧迫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对学生科研和学位论文要求的不同关注。学校和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协调,有目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学生。
4、实习基地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目前,本专业学生较多,实习基地稳定较少,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商务实习和社会调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