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实践实践
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检验生态文明教育成果的试金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社会的支柱。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柱。没有生态意识的大学生很难说是合格的大学生;没有生态意识宣传地位的大学也很难说是合格的大学。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中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的严重缺失,如何激发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意识水平,丰富生态理论培养,保护家园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1)努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的观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转型与转型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们可以无限、无休止、肆无忌惮地要求和掠夺自然资源。受其影响,许多大学生形成了自由环境的思想,环境与自己无关,认为使用环境是最经济的,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而不是徒劳的。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生态观,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加强对大学生的三个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从远大的角度和全球意识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教育学生充分了解人类在地球自然体系中的定位;教育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一切;教育学生树立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理念。只有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2)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责任感
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其生态教育功能,使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使其认识到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对自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强烈的生态意识是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的思想基础。因此,大学教育应唤起人们对当前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水平。通过宣传教育,逐步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和节约各种资源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如果生态意识的培养使人们建立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动态和谐的生态道德意识和情感,那么生态责任感的形成将促进人们坚定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正是这种生态责任感促进了人们保护环境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3)引导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面对人类生态危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崇尚自然。一方面要求人们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珍惜生命,珍惜生态,平等对待人类社会以外的生态系统,自觉保护自然,禁止不必要的生态破坏行为,另一方面要求人类有良好的生态消费观念,权衡利用资源的得失。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善待地球资源,遵循平等、长期利益与现实利益相结合、现代与后代资源共享的原则。生态文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和消费观念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观念。大学教育要充分发挥预警防范作用,把事后的“解释”改为事前的“预防”,把被动改为主动,提高预防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科学中生态预警、环境预警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自觉应用于教学,警告人们采取合理的发展措施,注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防止过度发展造成的生态危机。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竞争的整体利益观
全球生态危机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整个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环境,任何国家和国家都不能单独解决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危机,但需要携手渡过危险的海滩。大学教育应引导人们建立全球意识,从单向功利主义转变为多元互利主义,即从传统的一胜一败的对立思维模式转变为双赢的共生思维模式。从全球的角度思考和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讨论和处理问题的起点和根本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我们应该明白,集体利益并不意味着放弃个人利益,人类的共同利益也不意味着放弃民族利益。个人(或团体、国家)为各种利益而相互竞争是很常见的。然而,和谐生态竞争并不是相互排斥、拼命挤压竞争对手甚至“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竞争实体更注重改变生存和发展战略,将竞争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即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生态文明观是为了营造人与自然共存、协调发展的生活空间,从而实现“双赢”或“双赢”。
简而言之,生态文明教育是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使生态文明成为大学生世界观的一部分,并使这一概念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中,反映在他未来的生活、工作和行为准则中。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可以改变传统的生态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对自然的生态责任感,增强整体利益观念和谐竞争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科学、公平、平等的生态文明观,并发扬光大。生态文明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