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这是我党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后首次在报告中提出的另一个主要文明――生态文明是我党科学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不可否认,在中国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我国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形势令人担忧。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功能下降、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都为中国经济发展敲响了红灯和警钟。
事实上,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错误观念和行为造成的。生态危机迫切需要国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意识的形成。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每个公民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心目中的生态意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水平。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国民生态素质的关键。
1、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生态问题,在他们看来,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的起源,“人类是自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直接是自然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1〕〔P167〕,那些“现实、有形、站在稳定的地球上呼吸一切自然力量的人”他“本来就是自然界”〔2〕〔P74〕。因此,虽然人们可以改变自然,但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自然。如果我们忽视自然规律,粗暴地干涉它,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我们不应该太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我们统治自然,从不象征服者统治异国,从不站在自然之外,相反,我们的肉、血和思想属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中;我们对自然的整个统治是,我们比其他动物更能理解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3〕〔P383〕。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与马克思自然生态观是一致的。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典范,“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世界的有机生成而不是机械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认为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它认为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息息相关,追求天地和谐。《易传》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大传》主张:“切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却曲成万物而不遗”,强调要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发展的愿望,对天地之化进行“范围”,即限制,对万物进行曲折,即“曲成万物”。只要王夫之遵循自然规律和自然规律,即“命运”,他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即“命运”。这种生态观和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激励我们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二、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性及其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生态道路上走过了一条弯路。我们一度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胜天”、围海造田、烧山开荒、滥砍滥伐、滥采滥排等,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弥补的后遗症。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从痛苦中吸取教训,破坏生态。为此,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学进步、制度保障和普及教育,更离不开生态文明观念的支撑。
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全民教育。除了公众,各级决策者和高层次骨干人才尤为重要。大学是培养这些人才的摇篮。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国民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的关键。大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涉及到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如果我们大学培养的人才没有生态素质,就不可能真正把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因此,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是我国能否走上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缺乏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观的支持,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薄弱,普遍缺乏适应新科学发展观的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意识。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协调,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地位尚未真正达成共识。因此,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意识,树立生态危机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