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年女儿生日那天,总是带她去医院看产科医生,感谢她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每次比赛中获奖,父母都不会先表扬她,而是提醒女儿,无论获得什么荣誉,都离不开身边的同学和老师。所以每当她亲自接过新文具、新衣服、好吃的食物,她都会用懂事的微笑和行动感谢父母对她的关心。久而久之,她学会了让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幸福。这是感恩教育成功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什么是感恩教育呢?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孩子进行感恩、感恩、感恩、感恩的人文教育。
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理由感谢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的言行,我们知道如何区分是非。感谢我们的老师,因为他们的灌输,我们知道如何用丰富的知识和美德武装自己。感谢我们的朋友和同学,是他们的友谊和宽容,让我们明白友谊是无价的。
感恩教育对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家庭父母单方面的爱,形成了自私、冷漠、狭隘、缺乏爱、不感激的孩子。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如何回报,学会感恩,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回报他人,为社会服务。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教育学生“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了我们的国家和“礼仪之邦”几千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秀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先成人”,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中华民族有传统的“感恩”传统。“谁说寸草心,报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体现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最低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感恩或不感恩不仅是缺乏修养的表现,更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和人情味的表现。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有“滴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的美德。用典型的事实、史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了解感恩的意义和作用。
二、让学生了解家长、老师、同伴、社会和自然的恩情和恩赐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学习,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会感恩。我们的感恩教育不应该高度务远。要从教育学生对老师有礼貌、关心理解家长、分担家长后顾之忧等无关紧要的小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不忘别人的帮助,永远不忘家长的教育教导。教育学生感谢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教育学生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教育学生感谢社会,因为社会给了我们礼物。这些看似简单的感恩教育蕴含着深厚的人情和人文关怀。
三、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付出,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习惯于接受父母和老师的爱,但不知道如何照顾别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学生为父母做更多的活动,每天为家庭做家务,如做饭、打扫、叠被子、洗碗、洗衣服;对父母说更亲密的话,仔细观察父母为我做的事情,体验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困难;开展学生向老师的真实感受活动。每天给老师一个温暖的祝福;听老师的话,按时完成作业,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人(同学、亲戚和朋友)的真诚帮助。见面后要主动问候;得到帮助后,要真诚地说“谢谢”,做错事后要主动说“对不起”;定期为学生或班级做好事,或开展“今天我值班”活动,掀起学生互助、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学生友谊;每学期帮助一个学习或生活困难的学生;回忆帮助自己、善良的学生或亲戚,通过信件、电话等沟通工具表达感激之情。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让他们在享受劳动成果时感恩、感恩,回报对自己有好处的人,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之,人离不开群体。只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和老师,才能更加热爱生活,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幸福。只有教育学生不忘父母、人民、祖国的恩情,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的美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学生学会感恩,让感恩教育成为学生的重要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