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实地考察对民族教育研究的意义

田野考察――Inspectinfield(orFieldwork),它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实地考察,俗称“实地考察”或“实地工作”,是指对被研究对象所处的区域环境进行了解、调查、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历史、社会形态、文化结构、发展变化等第一手资料,是以原文、原意、原事为准的历史记录资料。


梅伊曼,加拿大的比较教育学家(V.Masemann)首先关注和主张人类学研究方法。1976年,梅伊曼在《比较教育评论》上发表了《人类学方法在比较教育中的应用》,首次提出并运用“学校民族志”的概念,要求利用民族志研究学校教育。1982年,梅伊曼在《比较教育评论》上再次撰写了《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批判民族志》,要求采用批判民族志的方法进行比较教育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马吉雄先生还呼吁比较教育研究借鉴其他学科方法,形成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研究方法。他说:“从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来看,方法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没有一定的方法来处理研究对象,就没有研究,更不用说比较了。抓住国外的东西,翻译介绍,最后总是说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参考’的意义,这不是比较研究。”①这一思路也适用于反思民族教育的研究方法。民族教育对人类学实地考察和跨文化比较方法的借鉴及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成为构建自身理论、形成自身研究方法论的基石。


实地考察不仅促进了人类学的发展,而且作为一种方法论和具体的方法,对教育学的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丰富和丰富教育研究,为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方式,充分借鉴其成果,丰富教育学的意义,探索教育研究的应有意义。


实地考察对民族教育的研究大有裨益。当然,任何方法论或方法都不可能完美,实地考察也不例外。本文将讨论实地考察对民族教育研究的意义及其存在的不足。


实地考察对民族教育研究的意义


1.根植于中国本土教育理论的发展


中国的教育学是从西方引进的。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必然存在学科本土化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实践,用实践来检验和纠正理论,从各种第一手材料中生成理论。“教育学的思想空间必须依靠数百万人最真实的教育实践,从实践提出的最生动的问题开始探索理论,摒弃创造体系的习惯,回到真正的教育领域。”②


民族教育研究也需要大量的地方实例材料和相应的理论支持,作为民族教育研究的主体,应批判借鉴西方理论框架,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深入民族地区,全面了解当地习俗、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扎根于中国的地方理论,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系统相关的知识体系。


2.注重地方教育实践,防止教育改革的“一刀切”现象


民族文化是多样化的。在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在同一个民族中有很大的不同。要研究民族教育,我们必须看到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对多元化民族文化的传统态度是“修其教,不异其俗;齐其政,不异其宜。中国军夷,五方之民,都有性,不可推移”(“礼记”•王系统)。深入民族地区,了解不同文化,参与当地人的实际活动,亲眼检查、访问、体验,获得越来越准确的实际信息,重新理解和解释理论。通过写教育民族志来描述这些教育现象,最后通过理论建构来解释教育现象,使教育理论严谨,经得起事实的考验,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标准化和科学有很大的好处。此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国家制定更符合当地需要的教育政策。从上面看,实地考察的重要性略有显现。


3.跨学科研究实地考察


教育涉及广泛的理论知识,可用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经济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民族教育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教育问题,所以我们强调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它。这里的教育理论显然不仅仅是单一教育学科的理论,而是一个由多学科理论知识组成的适合问题研究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从这个理论的角度来看,民族教育问题可以作为一个教育问题来解决。


在实地考察干预民族教育研究时,还应提倡跨学科研究,从研究对象本身出发,以问题为基础,采取一切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取全面真实的第一手研究材料,然后总结比较,克服对民族教育的简单描述和片面分析。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研究的补救和纠正。


二田野考察存在的不足


1.时间问题


实地考察对时间有严格要求,一般不少于一年。由于这一点的强调,这种调查方法最终被视为人类学的一个基本特征。③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人们生活的所有步骤,反映出对一定周期规律的尊重,当然,它也限制了调查的地点,因为城市生活并没有清楚地显示出年度周期的节奏。并且有时间学习当地语言。但就像埃文斯一样-普理查德说:“流利地说一种语言和理解是非常不同的。”④如果你因为语言问题而尽可能地延长时间是不正确的。延长时间很容易导致调查人员和被调查人员之间的同理心、爱和厌恶。这违背了调查人员应该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时间短不够深,时间长,容易同理心,不排除一些长时间的民间活动。


2.场域问题


长期以来,人类学的实地考察大多研究异文化。似乎只有去异国他乡,才能实地考察,体验文化差异。这种方法介入民族教育研究后,还没有太大的改进。研究人员更倾向于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更准确地说,他们是与外界接触较少的传统村落。诚然,这些相对封闭的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地方风俗习惯,这对民族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少有民族和民族文化能够真正脱离外界,民族文化不再有明确的界限和稳定的封闭。那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实地考察。此外,对一个村庄或社区的研究的代表性难免会受到质疑。


3.理论基础


实地考察不仅是发现第一手信息,更是形成理论的过程。巴利曾经说过:“人类学不乏信息,但很少有智慧使用这些信息。”⑤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即使收集了一些数据,也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缺乏科学理论的“实践智慧”只能是低水平、经验水平、不完整的智慧。教育和研究工作也是如此,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他们自己的研究经验和技能来获得一些研究成果。但缺乏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毕竟不能保证研究工作的整体标准化,也不能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现场工作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准备,可能会削弱研究主体的意识,忽视文化定位,分散数据收集的目标,缺乏观察的敏感性,导致研究失败。


4.调查信度和效率


在实地考察中,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其他研究方法,以获得全面和真实的信息。但如果使用不当,缺乏一定的技能,就会影响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例如,在使用观察方法时,如果观察对象知道自己被观察,观察本身会使观察对象的言行变形,使观察者只能观察扭曲的信息;在使用访谈方法时,不断的问题、不合理的问题设计、各种录音设备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受访者的紧张和阻力。此外,调查人员的主观意识也会影响调查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