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敦煌的社会生活中,许多知识和思想是社会生活各阶层广泛参与全社会活动的结果,支持这种社会生活的思想、信仰和价值取向是全社会认可的“一般知识和思想”。这种知识和思想支配着当时人们判断、解释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它不仅支持普通人的信仰世界,而且影响着上层社会和知识精英的行为取向。这种“一般知识与思想”在教育理念上表现为教育价值取向的普及。敦煌关于教育价值取向大众化的意识和思想的内容随处可见,如变文、讲经文、通俗诗歌、故事传说等。在敦煌蒙书中,这种意识和思想得到了集中和具体的体现。本文试图探讨唐宋时期敦煌人民的教育思想和影响教育思想的知识和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当时人们价值观和行为取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教育思想的流变过程,对唐宋时期的敦煌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唐宋时期的敦煌教育及其价值取向
从敦煌文献来看,唐宋敦煌的教育还是比较普及和发达的。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高明士先生认为,所谓教育,包括官学、私学、官学指州、县学;私学是指家学、义学、寺学等。由于唐末官方学校蒙古教育的衰落,敦煌童蒙古教育的大部分任务实际上都是由私立学校承担的,尤其是佛教繁荣时期的寺庙学习。敦煌的私立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家学、义学和寺庙学。他们承担启蒙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任务,实际贡献远高于官方学校。私立学校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虽然它仍然专注于儒家经典,但开元后,诗歌、文学、天文、历法等内容也涌入了私立学校的教学中。在敦煌独特的寺庙学习中,吐蕃占领时期,官方教育名存实亡。寺庙学实际上承担着教育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寺庙学习被视为官方学习。归义军时期,重建州县学,恢复了以往的官方教育体制。寺庙学在当时的教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私立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官学的衰落,私学承担了敦煌童蒙教育的大部分任务,尤其是归义军时期的寺学。私立学校的发展壮大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教育和知识的垄断,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成为可能。这使得敦煌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表现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
只有当一种知识进入思想并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时,才能真正普及。大众化的真正目的是将知识和思想与意识结合起来,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引导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行为。丰富而复杂的日常生活世界构成了大众现实生活的主流。要实现知识和思想的日常生活,就必须转变问题、话语甚至认知模式。转向讨论和思考人们生活世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这种转换需要话语符号的转换――用公众所理解和熟悉的语言和内容来表达和阐述日常生活及其中的人和事。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最能表现人们普遍意识的,仍然是以有利无利为基本价值衡量标准的“实用精神”。真正在社会生活中继续和直接发挥作用的,往往不是那些聪明的思想,而是一般的、普遍的知识和思想。这种普遍性和普遍性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和共识。在这种背景下,道德首先是一种自由和自发的道德,它通常直接从常识或日常规范中生长,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种习俗和规范中,但也使这种道德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特征。
回顾中国教育史不难发现,道德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本质上是先验性的,而不是人们在特定的现实生活中创造和总结的智慧。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表现出脱离生活的一面。它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社会精英文化的体现,但反映日常生活的教育内容和思想却无法进入所谓的“知识体系”。在传统道德教育的世界里,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和忽视,对变化和生成中的人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传统道德教育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经济基础。道德教育与意识形态的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对人性的压抑和对人们正常生活的贬低。敦煌文献使我们将注意力扩展到当时流行的启蒙书和常规书籍,了解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重点是如何从追求理想人格逐步转向社会日常生活,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