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身心正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影响了整个社会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大学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建立健康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保持健康意识和行为。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中遇到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对未来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健康教育应特别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1)教师要有科学的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体验掌握知识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创造、体验收获、体验成长的美好。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地方;它不仅是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它不仅是引导学生进步的地方,也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地方;教师既是学生的向导,也是学生的知心人。
(2)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心理素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创造力和科研实践能力。通过使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强化和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面向学生,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报告、心理沙龙,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所不能取代的。我们不能用德育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觉行动。事实上,只有将任何教育转变为教育自身的主动行为,树立主体意识,体现主体参与,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课内外各环节的教育,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习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平常心面对自己、集体和社会,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自觉行动。
(4)学校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自我、环境和内部矛盾运动导致大学生的独立行为,通过有意识地接受外部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自身的理解偏差,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独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园文化可以调节心情,愉快身心,在塑造和完善大学生个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开放、自由的广阔空间中,大学生才能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这个空间是物理上的,但也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在自由独立的心理空间中,人们追求理想和终极价值,发现自己,把握自己,实现个性的完善。心理空间以物理空间为基础,但主要需要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和自由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应倡导交流与碰撞、开放与争鸣、兼容与多样性的统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各种能力。
(6)积极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是人们在某种活动中获得的兴奋、满足和幸福。这是一个快乐的心理活动过程。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兴趣才能感到快乐。培养兴趣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一门课程不感兴趣时,教师对其最终目标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大多需要长期的努力,这往往让人望而却步,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加强对学习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制定合理的目标,让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通过不断的鼓励巩固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学生产生自我成就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建立直接兴趣。
(7)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建立自尊和自信是其完整性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力越多,人们的自信就越强。建立自尊和自信,首先要找到个人自尊和自信的支点。找到正确的参考标准,使他们能够培养优势和规避弱点。其次,创造成功的记录。自尊和自信是成功的产物,没有成功,就不会有自尊和自信。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关注学生的进步,以欣赏的方式表扬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
21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多样化、新闻舆论重建、社会快速变化的世纪。面对如此复杂的世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受到更严峻的考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适应性、承受能力、监管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和教育,让他们真正明白,要想在未来有所作为,不仅要为思想道德、智力、身体等方面做好储备,还要为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