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向受教育者传授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文化知识只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和奉献精神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现代大学的教育观念体现在其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辩证统一上。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道德和政治素质。个人本位观注重个人需求的发展。从现代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的结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价值观。事实上,文化学习和知识学习既有社会价值,也有个人价值。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和谐相处时,他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一个友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他可以谈论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教育工作者,除了考虑如何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和道德品质,以及如何与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然而,大学生人格和道德的形成以及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往往存在很大的误解。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学性和规律性认识不足。由于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足,以及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问题的事后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到目前为止,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上。心理咨询的对象只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与大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学习等困惑的大学生无关,限制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生理疾病、学习和就业压力、情绪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重点是咨询和治疗,缺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据全国心理健康协会统计,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时期为34%。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大学生在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实现、交友、求职、人格发展、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杀、谋杀等恶性事故呈上升趋势,越来越严重危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挫伤和自信心的消失,世界各地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学习,交流中出现困难,产生孤独,不适应大学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导致心理失衡。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导致了理解和情感的极端表现。此外,独生子女自私、胆小、情绪脆弱、吃苦耐劳的精神都会影响健康心理和性格的形成。


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快乐沟通与封闭孤独、情感与理性、自尊与自卑、竞争与稳定、性生理发展与性心理发展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个要素:生理平衡(无身体疾病)、心理稳定(无心理障碍)、社会成熟(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学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能够适应良好,具有生命活力,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除心理疾病。社会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符合一定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它可以被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它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简而言之,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调解心理状态,适应环境变化;二是有效、建设性地发展和改善个人生活。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