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纲要”课程科学历史观教学的思考
1.适当调整和选择教学内容,增强科学历史观培养的针对性
一些专家指出,教师必须坚持“突出主线,把握核心,理解规则”的原则,正确把握现代“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繁荣的历史”,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在深刻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专业或方向,联系大学生通常关注一些问题,根据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特别是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氛围和错误趋势,更好地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的优势,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增强科学历史观培训的针对性。
2.明确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大学生运用科学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纲要”课程应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为基本路线,重点讨论中国近现代160年来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大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和国情,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纲要”课程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广阔的视野为基础。
首先,“纲要”课程要注重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长卷。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儿童纷纷参与反侵略斗争,探索民族的出路。通过学习“纲要”课程,学生可以了解革命先辈是如何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在教授“大纲”课时,我们可以将这些鲜血肉的生动形象充分融入教学内容中,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还能加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历史的情感,更好地让学生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形成,进而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二是“纲要”课程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将人类历史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素质。在教授“大纲”课程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在学生现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纲要”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是人们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素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属性和教学特点。“大纲”教师应利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不仅要用教材中的观点来填补学生的思维,还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质疑,然后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案例,让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讨论。例如,袁世凯夺去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为了恢复帝制而出卖国家利益。没有袁世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能否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如果走资本主义之路,中国能强大吗?学生可以讨论这些话题,但最终的讨论结果只有一个,即即即使没有袁世凯,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也不会成功,资产阶级本身的缺陷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各种现象都可以表明这一点。讨论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唯物史观的方法为导向,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