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研究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研究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研究生“世界兴衰,人人负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爱国主义一直是激情的主题。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关心国家和人民的仁人志士。从“世界快乐,世界快乐”孟子到提出“世界大事”荀子,从爱国诗人屈原、陆游到岳飞、文天祥,从“国家生死,不幸”林则徐到“世界兴衰,人人负责”顾炎武等,是反映这种精神的光辉典范。


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是中华民族形成强烈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力量。培养自我尊重、忠诚和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之一。因此,在研究生培训过程中,应创造各种渠道,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充满热情,为祖国的繁荣和繁荣而努力学习。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研究生以“中庸和谐”的理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把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深刻印记了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思想、言行和生活态度,成为中国人民生活的主导原则。中庸思想强调中和、安全、片面和极端,有助于人们形成团结、和谐、宽松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1]13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主张利用“和谐、仁爱”的生活原则来调节人际关系,即同情和慷慨的仁爱,包括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关怀。孔子所谓的“礼用、和谐为贵”,孟子所谓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体现了和谐的重要性。


“仁爱、中庸、和谐”的思想被认为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最高智慧和标准,对研究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研究生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缺乏团队意识,思想极端,不能更好地融入宿舍、班级、科研团队等环境,现代科学研究需要团队精神和能力,因此,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储备,除了基本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外,还应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在研究生培训过程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谐”思想,将引导研究生建立友好和谐的伙伴关系,促进相互帮助和支持。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研究生“修身、自律”的道德素养。传统儒家一直相信“正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们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他们提倡修身为本,强调道德实践。其中,“谨慎独立”和“自省”是“修身”的基本方法。所谓谨慎,就是要求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自省意味着人们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向贤者学习美德,除恶存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修身”强调主体意识和自律,将“你应该做什么”的外在要求转化为“我想做什么”的内在法律。[2]它认为,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通过内心的自我反思,然后形成对道德的认同,然后从道德认知上升到道德实践。这种道德修养路径对当前研究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研究生专业知识和科研教育上,对研究生德育重视不够,以至于现在一些研究生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坚持良好的道德修养。甚至有些研究生也没有把超群的智慧用在回报社会、报效国家上,而是用在损人利己甚至犯罪上。因此,高校应加强研究生的“修身”教育,使其获得道德辨别能力,这将使研究生的德育事半功倍。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研究生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生活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刚健有为的生活态度。《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意义的重视和理解,认为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善良和能力不断超越自己,体现了古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不怕困难,周游世界。虽然他经历了磨难,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生气忘食,忘忧忘忧,不知老之将来”。老子还认为,“强迫者有志,不失所长”。只有意志坚定、坚忍不拔的人才是真正有志气的人。中国古人崇敬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充分展现了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的精神[3]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源源不断、代代相传。今天,它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研究生一直处于学校压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小的温室里,缺乏社会锤炼。他们普遍具有意志素质薄弱、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面对困难,有自暴自弃的人,也有自杀的人。因此,引导研究生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毅力和进取精神,使他们能够积极应对学习和科研中的困难,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挫折不放弃。


第五,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兼容并包、博取众长”的学术胸怀。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它具有“海纳百川,包容大”的风格和包容性。它具有很强的融合和同化能力,强调不同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吸收,体现了“和而不同”的融合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初期,呈现出多元文化兼容并包、共荣共生的景象。齐鲁、巴蜀、吴越、岭南等多元文化在中国各具特色,相互融合。到了唐代,国力强大,但对异国文化也表现出了博取众长的宏伟气度。正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和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获得创新的活力,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化和超越。


兼容并购、博取众长的理念,可以培养研究生优秀的学术素质,使他们具备扎实宽厚的知识基础,也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因此,研究生要以“兼容并购、博取众长”的态度,在学好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善于听取他人在学习和研究中的意见,逐步塑造自己广阔的胸怀;积极吸收各方精华,为自己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突破和创新,最终取得成功。


第六,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研究生培养“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真诚”和“信仰”的美德。“信,诚实。”这意味着诚实并不欺骗信仰。在《论语》中,孔子说:“人们没有信仰,我不知道他们能做什么。没有大车吗?r,没有汽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意味着没有信誉的人就没有安定下来的基础。“中庸”提到“不诚实”,“诚实”是真实的,最基本的意义是真诚自己,真诚自己的本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一种现实、现实、严谨的学术态度,“知道,不知道”。培养诚实的品格和诚实的道德,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自我转变和自我培养过程。[5]目前,许多研究生渴望快速成功和即时的利益,抄袭数据,抄袭他人的成就。因此,要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理念,不断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术诚信意识和自律,诚实生活,实践知识,不断提高学术道德素质。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