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来源

“敢于探索未发明的新理论,敢于进入未开化的边疆”,这是陶行知眼中一流教育家应该具备的素质――敢于创造。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存在诸多弊端。陶行知摆脱了旧中国教育的枷锁,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在他看来,教师和学生不仅要有创造力和意识,还要通过“六大解放”释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的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1、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来源


(1)杜威的教育理念对陶行知的影响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他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杜威老师的启发。杜威作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之一,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功能心理学出发,批评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并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杜威的理念中,“学校就是社会”、“教育就是生活”、“从中学开始”。陶行知在深刻理解杜威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当时的教育形势,创造性地总结了自己的思想:“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一体化”。这种创造性的教育理念对当时“师为生”的传统教育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引起了大量知识分子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理念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雏形。


(2)批评旧中国传统教育体制


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旧中国现有封建教育和帝国主义奴役教育的批判和创新,即所谓的破旧和创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最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当时,中国教育界几乎没有人。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教育研究在20世纪初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家困难的旧中国需要用教育来唤醒无知和无知的人,也需要用教育来培养大量的支柱人才。因此,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都应进行改革性的调整和创新。陶行知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讨厌中国传统教育。在系统分析和批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分支上形成了创造性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认为,旧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不是创造性人才,而是“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在他看来,这种所谓的人才几乎和“死人”一样。他客观地批评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旧教育只停留在机械教学层面,没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内容和形式。他强烈抨击了当时的“考试”制度。学生只会学习如何参加考试,教师只会教他们在考试中获得的知识,“考试”的选择机制根本不科学。“毕业考试合格后,就是考试,考试合格后再是入学考试。连续三次考试下来,就是要把肉赶走,把血赶走,甚至有的还要把生命赶走”。其次,传统的旧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极为片面。只有书本教育,没有系统的德育和体育,只有师生的教与学,没有学生自己实践的机会。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大多是“井底之蛙”、“软手软脚”、“愚蠢”,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财富。陶行知在批评的基础上,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真正的“活人”;他还提出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他认为,教育应该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学者。在破旧创新的过程中,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逐渐丰富。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1)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深刻诠释了素质教育的要点,为当前素质教育要求下教育体系的推进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示例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推进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在逐步实施。这种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与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理念不谋而合。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素质教育的先驱体现。六大解放、真善美活人理念倡导解放学生创造性,全面拓展学生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


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提高了我们对创造性教育理论的理解水平,也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理论指导。比如他提出的教学结合、手脑结合、启发自动化的教学方法,对中学教学课堂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小庄师范学校是在自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运作的,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的教育思想逐渐成熟和丰富。办学实践和教育思想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模式至今并不多见,办学实践也证明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是可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借鉴陶行知所倡导的方式。


(2)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有助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师生新的二元关系


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这句经典名句是古人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在感叹教师职业魅力的同时,恐怕古人联想更多的是教师的威严。在鲁迅的散文中,每当提到老师,都是对老师的尊重和恐惧,这也是传统师生关系的缩影。教师是毫无疑问的权威,学生是不可反对的求知者。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陶行知眼中严重畸形,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他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价值和学生创造力。“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他们崇拜的学生,”他说。先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创造一个值得他崇拜的学生。说得对,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与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相互崇拜的活人。这一讨论也深刻揭示了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实践者,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为了陪伴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合作,创造出相互崇拜的生活。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