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双语教育的发展概况
“作为一个有意识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出现在过去一百年的中西大国对抗中,但作为一个自由的民族实体,它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1]由于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汉族逐渐形成了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的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结构。汉族发展中的“以夏变夷”理念,以自身内在文化精髓吸收各民族精髓,创造中华文明;其他民族在自身演变过程中不断吸收汉文化和汉语,借助汉文明发展自己。
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和小聚居,历史上的几次民族迁徙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由于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作用,汉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语言的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广泛实施了双语教育,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阶段民族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左倾”错误,限制甚至取消了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极大地挑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使全国科学教育经历了严重的挫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期(1949-1957)、挫折期(1958-1977)和恢复期(1978年一今)。
第一阶段:初创期(1949-1957):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政府从多个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根据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马列主义原则,这一系列政策保护了少数民族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大大提高了全国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要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同时,国家为实现各项决策所做的努力,也为今后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挫折期(1958-1977):在此期间,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在语言、政治和教学方面都遇到了困难。195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汉语拼音计划,周恩来总理强调“汉语拼音计划可以作为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本的共同基础”,要求“未来民族创造或改革文本,原则上应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应尽可能与汉语拼音计划一致。[2]然而,在“民族一体化风格”的影响下,双语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三阶段:恢复期(1978年一今):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问题。1992年,中国共产党指出,20世纪90年代民族工作的五项任务是:“加快经济改革;发展教育、科学、卫生事业;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独立;提高自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当然,我们仍然不能低估的是,中国民族地区的学校非常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此外,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生活困难、教育过时、人民经济社会地位低,民族地区不能吸引和留住足够合格的双语教师。在这方面,党和国家倾向于各方面的教师和教师教育,但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师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建议
1、双语教育是对人类内在本质的探索
在对话关系中,对话者从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角度描述自己的世界,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人。通过双方的语言接触,对话者进入了对方的语言。“我知道是你(而不是我)让他或她存在,他也明白你的存在反过来构成了你和我。根据这些关系的辩证原则,我和你变成了两个你,这两个你变成了两个我。”[3]
2、双语教育是促进儿童成长的必由之路
传统教育对儿童的不成熟状态持消极态度,始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不同的语言背景,给学生充分的语言学习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语言学习感兴趣。“兴趣”(interest)就词源而言,它意味着问问题,也就是说,把两件远离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开始阶段;教师的目的代表着遥远的终点。只有通过中介事物,开始的活动才能取得完美的效果。”[4]
3、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中之重
认识到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和成败。双语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承认和尊重少数民族自由、权利和尊严的重要途径。充足的双语人才在促进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实施双语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4、从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的角度构建双语教育政策
双语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它与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密切相关。“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5]在许多情况下,双语教育不能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决策者忽视双语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是双语教育所涉及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是否成为决策者的首要目标。
5、加强双语教育立法建设
双语教育是一项与社会长期发展和稳定有关的重大事件,但双语教育的资金、教师、教科书等都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可以看出,双语教育是一个成本高、效果慢的项目。在国家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即使双语教育得到了政策的支持,但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也难以有效实施。因此,为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具体的双语教育法律法规势在必行。目前,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下,双语教育法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6、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开发
双语教师作为双语教师和双语文化教师,不仅要有高学历,还要有从事双语教学的综合能力和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所有这些都使得双语教师的培训和培训需要大量的物质和智力投入。“中国正在努力建立健全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上海市委、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相关机构正在研究建立双语教师培训考核体系。预计从2007年起,将对上海中小学双语教学教师进行资格认证。”[6]此外,对于相对贫困的民族地区来说,合格的双语教师极度短缺也是一个迫切的问题。解决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瓶颈的出路,不仅是增加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育的资金投入,更是完善相应的双语教师培训体系和教师资格证书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