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医学学术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阶段

一、医学学术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科技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培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医学学术研究生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创新思维,急需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分析原因有以下因素。


1.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高。医学学术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为期一年,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三个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医学学术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大多参照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新颖,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低下。医学学术研究生课程教学忽视理论继承和创新,过于注重实验技术培训,局限于细胞、动物等基础实验。这种传统的培训模式忽视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学术研究生“只能做”实验,不知道“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现象,限制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研究生培训平台资源不足。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硬件和软件培训条件较差。现有的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只能满足一些常规实验,高精度实验仪器较少。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训过程中师生比例不平衡,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于缺乏实验技术人员和能源,往往由老年人帮助,缺乏正式的指导和培训,大多数研究生习惯于理解、接受和掌握现成知识,很少积极思考和实践,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研究生培训过程中缺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活动不够活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讨论,研究生获得最新研究进展的机会较少,也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研究生缺乏个性化培训。研究人员在学术上应具有较强的个性,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有独特的见解,而一些学术研究生没有逆向诊断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总是同意现有的理论或学术成果,不善于表达不同的观点和反对意见。分析研究生缺乏个性的原因,发现从培训计划、教学方法、科研过程和临床能力来看,研究生独立操作、思考和得出结论的机会并不多。研究生个性化培训模式在传统的医学学术研究生培训模式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限制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展,难以完成从医学生到医学研究人员的角色转变。


二、医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要“重视研究生系统科研培训,要求和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前沿、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的科技支持高水平的科研培训”[4]。学术研究生素质和能力需求的特点是:学术创新能力、复合知识结构、综合思维能力、科技发展前瞻性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精神、多层次规划能力[5]。针对当前学术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形势,滨州医学院在医学学术研究生培训过程中,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新的医学研究生培训模式,研究生科研素养培训作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科研驱动培训模式,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培训贯穿于研究生培训的全过程。在医学学术研究生教育中,始终将参与科研培训与理论知识教学相结合,通过参与系统、标准化的培训模式,显著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为了将科研教学完全融入医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我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导师团队、平台资源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并对课程满意度进行了学生调查反馈。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设置学位课程群,开展模块化课程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互动”等教学方法组织课程教学,通过专题系列讲座和第二课堂为学术研究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整合国内外优秀资源,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确保医学学术硕士培训质量。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