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技能竞赛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战略
目前,世界科技水平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产业的新技术方向层出不穷,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软件技术。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一直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作为社会需求的“晴雨表”,也体现在其竞赛设置上,如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实际上,每个项目通常对应于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为了更好地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软件技术专业,促进教学改革,避免过去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以竞赛为导向,以知识能力要求为基准,按竞赛“基础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和“辅助课程”分阶段规划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教授项目所需的先导基础知识;技能课程主要教授项目所需的专业技能知识;实践课程是训练项目的综合实践技能,辅助课程是补充项目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知识。基础课程、技能课程和培训课程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辅助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例如,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的规定,可以将基础课程设置为Java程序设计、《Android程序设计》中的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为《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实训》、辅助课程为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络基础》等。(2)合理将多个项目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一个专业的多功能性;“软件测试”也是国家竞赛的常规赛,其调查内容不仅包括软件测试自身的知识点,还与其他专业课程有关。通过合理的优化和设置,可以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具备从事移动互联网开发岗位的能力,而且具有从事软件测试岗位的能力。(3)合理安排各课程教学实施计划,规划“课程竞赛、学校竞赛、省级竞赛、全国竞赛”四级准备机制,与职业技能竞赛时间相衔接;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每年下半年底举行省级比赛,次年上半年举行全国比赛。如果选拔大三学生参加省级比赛获得国家比赛资格,就会出现大三学生毕业实习不能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比赛的尴尬局面。因此,原则上,本次比赛的相关课程应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完成,通过省级比赛选出的大二学生将在下学期为全国比赛做准备。此外,大三第一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培训课程,借鉴和转化全国比赛的成果和经验,利用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其惠及所有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利于他们参加“社会比赛”(即走向社会,在相应的岗位上工作)。(4)每门专业课程都有相应的各级竞赛,实行以竞赛代考的学习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专业课程必须能够对应校赛、省赛、国赛之一,其他专业课程可以设置单一的课程比赛。组织多层次、多层次竞赛的目的是营造积极的竞争氛围,让学生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有两种方式可以用竞赛代替考试:一是直接用竞赛代替考试(适用于“课程竞赛”);二是课程考试结束后下学期组织比赛。成绩优秀的可以转换成绩来代替考试成绩(适用于“学校比赛、省级比赛、全国比赛”)。
以上是作者多年来在制定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组织团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实施验证的过程中,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简而言之,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确保职业技能竞赛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良性作用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