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数字创新工厂”为基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产业的特点,通过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改革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基于专业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技能培训、课程与职业证书、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与创业”的整合。
1.搭建“数字创新工厂”产教融合平台,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在现有专业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吸收行业龙头企业加入,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数字创新工厂”产教融合平台。如图1所示,学校利用数字创新工厂构建的行业生态系统,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培训、学生实践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企业可以获得满足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解决新技术研究和应用问题,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这种“双赢”的局面是建立校企社区的基础。在原软件学院理事会制度的基础上,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吸收了华为、东辰科技、湖南数字地理信息产业园、东软集团等企业,整合服务外包、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健康医疗、IT解决方案等领先企业资源,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构建“数字创新工厂”产教融合平台,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管理体系,明确校企合作的权责,构建校企合作教育生态系统。
2.改革专业教学模式
以“实用性、创造性”为原则,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推进“课堂革命”,任务驱动、混合教学模式等校企合作创新推广[9]。以“实用性”为原则,按照“准员工”标准,实施项目指导、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实现“中学、培训中学、研究中学、创新中学”,激发学习者积极思考,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以“创造力”为原则,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建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创新培训项目,建立创新创业案例库,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3.制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软件企业生产过程的研究和分析,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云计算开发工程师、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企业应用软件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等技术岗位。在与企业合作确定专业人才培训目标,分析专业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训计划。
4.构建基于专业能力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
根据专业培训目标,考虑行业新形式,根据企业需求和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如图2所示,融入行业职业认证标准(SCJP、软件设计师,华为HCNAA-LTE),选择专业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各专业相应的专业岗位,以模块的形式组装教学内容,形成模块化专业课程[10]。同时,针对群内专业对专业能力要求的共同问题,提取共同要求和教学内容,构建专业平台、专业核心、综合应用三类模块化课程群。
5.建设创新中心,提升服务业能力
以服务信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整合合作企业产业生态资源,在信息产业园区、学校、企业设立“数字创新工厂”分公司,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同时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应用技术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