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一体化运作模式,准确满足区域人才需求,提高服务业转型升级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和工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1]。因此,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道德培养为基础[2],以服务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与教育一体化教育人才为途径[3],紧跟行业新业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技能型人才与产业发展的无缝衔接。基于此,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但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大多只注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体系建设,缺乏校企一体化模式改革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4]。本文以我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探讨了以建设“数字创新工厂”为平台,深化产业与教育一体化模式,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战略产业核心,特别是在国家提出的“转型模式、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中[5]。然而,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训的标准和规则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快速变化,导致IT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供应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挑战
1.1在新技术、新业态的催化下,信息技术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然而,信息技术产业的现实是:一方面,信息企业不仅需要大量能够掌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行业应用等软件开发技术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一个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合作应用技术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作为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面对行业快速发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培训体系难以与行业需求同步,培训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专业难以支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企业发展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6]。
1.2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与专业与产业发展的矛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同样,职业教育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技术研发创新的动力[7],两者相辅相成。但现实是:一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不畅,没有建立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校企合作水平不高,大部分停留在微观和中观层面;学校只单方面追求学生就业,企业单方面追求人才资源或经济利益,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共同体;这种合作方式短暂不稳定,难以培养和满足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高水平、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难以提高专业质量和水平。二是学生创新创业缺乏生态环境,大多数学校没有提供相应的创业条件和有效的指导。三是行业企业与人力资源规划不同步,不考虑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第四,学校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时,难以动态把握产业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机遇
产教融合是以产教两大产业为基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8]。高职院校与行业内企业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引企入校”与“引教入企”双向融合。一方面,让企业深入参与专业规划、人才培训计划制定、课程建设、实习培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训环节;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协作创新中心、企业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培训基地等模式,使师生深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和应用技术研究,提高专业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发展。软件技术专业对接信息产业是我国高端产业,培养信息产业高端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面对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形式,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创新信息技术专业深度整合模式和平台,也是改革专业人才培训模式,提高专业质量和水平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