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建议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发展
1.加强宣传,准确定位,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
高校办学条件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在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中,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和数量是不可比拟的。实验室的开放利用和科技活动资金的支持是不同的。通过宣传竞赛、讲座等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了解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自身完善和学习风格建设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加入创新团队。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合理选题立项,最好使科技创新活动立项具有连续性。创新团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为科技创新团队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不断提高创新的科技含量,让学生意识到课本上的知识最终是浅薄的,知识只能在应用中发挥作用。学生团队要有梯队建设和发展的意识,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和培训。比如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学到专业基础知识,可以培养兴趣,引导他们;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逐步干预课题活动,从认知和兴趣开始进入有思想、有目的的实质性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在专业知识完善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形成不断变化、良性循环的创新团队。
2.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团队活动需要固定的场所和一定的硬件支持,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探索学生的创新潜力,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创新基地不仅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践学分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还可以组织各种科技竞赛,逐步发展成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科技发展中心。学校实验室可以向学生开放,作为创新活动的一部分。在创新基地,建立由相关主管领导组成的基地管理组织,负责外部联系和宣传工作,制定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建立评价专家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创新学生队伍。基地还应配备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加大基地硬件投入,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建设,同时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给予资金支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根据专业学生的需要,分别设立了两个科技活动中心,由两所相关二级学院管理。如果未来条件成熟,希望学校考虑整合两个中心,形成综合科技创新基地,集中建设。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科学、有效的奖励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创新设计和竞赛进行竞争。如学生课程成绩加分减免、综合评价、奖学金评价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综合考虑评价方法等指导教师。奖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将有助于创新技术的健康发展。如果使用不当和不合理,必然会打击创新团队的积极性,造成一系列问题。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毕业就业联系起来,是学校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鼓励和认可,对促进学校学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学生可以看到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学习效益,这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为后续学生树立榜样。目前,我校对在比赛中取得成绩的团队成员采取了物质奖励和减少一门课程考试的方法。笔者认为,后者的合理性需要考虑。是否对免试课程的性质有规定,是在所有课程范围内选择还是有条件选择?因为免试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免试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学生选择免试课程往往不是他们学得好的课程,而是专业知识难的课程,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学习的完善需求,不利于学生个人,在学生中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更有可能产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享有特权的负面影响。对于参与创新活动的教师,希望学校在工作成绩考核、工作量核算、岗位评价等方面给予适当的考虑,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高校应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实施科技创新活动,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不断探索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和社会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培养大学生自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