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教育创新平台建设方法
(1)以科技创新教育为基础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国家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高科技的一线劳动者,有义务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让他们积极加入科技创新队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技创新习惯。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勇气,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时代重任。一方面,教师要改变围绕教材的传统旧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改变现有的教师奖励制度,把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发展空间,积极独立参与创新活动,促进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作为高职院校,也可以从资金中划分一部分,与企业合作。在学生去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值得创新的地方。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科技创新,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学生知识产权教育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当地经济的社会功能,应根据相应地区的工业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满足当地的需要。高职院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也要结合地域特色。其次,知识产权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课程综合性较强,也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所谓职业特色,是指课程与学生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时,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理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同的就业岗位可能无法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形式,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致。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岗位介绍相关知识。此外,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不是专业的,而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扩展,是提高学生科技创造能力和法律意识的有机环节。对于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应成为培养学生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定位应易于理解,涉及面广,受众广。最后,高职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也要开放。在课程内容、方向和实施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合作,让相应的员工协助教学任务的开展。
(三)搭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教育创新平台
1.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教育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机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和良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知识产权相关从业人员的对话与合作。
2.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知来自动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教育都离不开实践的支持。例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为了保护创新成果,有必要在知识产权教育中介绍相应的对策。
3.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结合。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内涵相当丰富,这决定了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其教育创新平台的建设不仅要全面、系统,而且要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4.本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教育要立足本土,全面把握当今社会的发现,以开放包容的眼光放眼世界,及时掌握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