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多渠道信息反馈机制。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中心负责检查、监督、评价、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监督整改。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建立各自的信息反馈系统和途径,收集各种教学管理信息,促进教学管理的改进。(1)教学监督反馈。通过课堂和课后评价、教师访谈、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形成课堂总结,及时反馈给二级系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2)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学校聘请学生教学信息员,通过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中心部门网页的“在线质量控制”、青果教务系统教学信息反馈板块、教学信息反馈箱等方式反馈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中心通过专题反馈会、研讨会、书面、面试等方式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并指示整改。(3)教师座谈会反馈。学校领导经常到教学部门进行研究,与教师讨论,听取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教务处、二级系不定期召开教师研讨会,与教师就培训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审查、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沟通。(4)学生座谈会反馈。通过举办学生研讨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学、管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建议和需求;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中心及时向有关部门和教师反馈信息。(5)教学工作例会反馈。每学期举行3-4次定期教学工作会议,参加主管教学的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领导、二级系教学负责人、教学科研科长、教学监督专家等。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中心将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在会议上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教师。
2.实行教学奖惩制度。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激励教师教学、教学改革、教育提升等方面,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程序处理教学工作中的教学错误或教学事故。
3.坚持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制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招生就业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收集毕业生工作表现、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修订人才培训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学生沟通能力,扩大批判性思维,加强临床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循证医学、临床技能、临床思维等课程教学,提高人才培训质量。
地方医学院校要重视教育评价,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监控机制,制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监控制度,监控教学全过程;领导干部、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教学监督专家积极参与教学评价、评价、评价等教育评价活动;充分考虑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教学监督反馈、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师论坛反馈、学生论坛反馈、教学工作例会反馈等多渠道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毕业生质量调查,形成决策机构、制度保障、监督过程、信息反馈、整改调控等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4]。通过校内外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2015年,教育部成功通过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取得了6年的认证有效期。近年来,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生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以上;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达到99%以上,其中三年达到100%;2014-2016年底,就业率分别为:98.00%、96.98%、97.65%,2015年被评为“典型的全国毕业生就业经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