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一,引言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整合[1]。作者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许多章节都出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一体化的实施分析

(1)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主要有四个积极作用

1.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立认知

2.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创造情境猜测教学内容结论

3.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情境引导教学内容的证明

4.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情境,深入分析教学结论

(2)下面将从实际案例解释中分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主要有四个积极作用

案例1:《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在新课程中引入创作情境,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书籍。P56至P57、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全面的把握。然后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中的一般图像显示了图像的曲线,并写下了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问题二:抛物线上的点M(1,1)到F(0)距离和直线距离。

师生活动:教师在课前分配指导计划,学生在课前完成这部分练习,教师在课前2分钟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并提出以下问题,想象学生的猜想如下:

老师:观察操作结果,不难发现点M到点F的距离等于点M到直线的距离,抛物线上其他点到定点F的距离和定直线的距离是否相等?

学生:(短暂思考)是!

老师:抛物线上的任何一点到抛物线F(0)距离与直线的距离相等,相反,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到一个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点的轨迹是什么?

生:抛物线!

案例1分析之一:通过创建上述问题情境,我们发现信息技术的以下两个积极作用:

(1)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对发现问题的独立认知。从上述案例的发现和使用,可以从学生认知的二次函数计算距离问题出发,提出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思考问题的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立认知能力。

(2)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创建情境猜测的教学内容结论。从上述案例中发现,使用几何画板可以直观地显示在抛物线上的任何一点M与点F之间的距离等于点M到固定直线的距离,让学生体验猜测、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情况,教师进一步提出“定点距离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点的轨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猜测教学内容结论,逐步培养学生在创造情境下独立猜测教学内容结论的能力。

案例1分析2:通过创建上述问题情境,我们发现信息技术的第三个积极作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建情境指导教学内容的证明。在上述情况下,学生正在思考问题“定点距离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点的轨迹是什么?”的结论是“抛物线”当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证明结论时,让学生观察、分析、验证猜想是否成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和动画展示情境中体验本课的主要内容“抛物线的定义”以及“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形成过程,再次调动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初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2: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11章11.5.参数在函数图像中对三角函数图像的影响。参数对三角函数图像的影响可以通过计算器或计算机绘图有效、动态地显示,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图像变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案例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中2中.3.第90页至第91页2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例子如下:

一位同学开了一家食堂。为了研究温度对热饮销售的影响,经过统计,他得到了热饮杯数量与当天温度的对比表:

(1)画散点图;

(2)从散点图中发现温度与热饮销售杯数关系的一般规律;

(3)求回归方程;

(4)如果一天的温度是2℃,预测当天出售的热饮杯数。

难点一:学生在学习回归直线方程时,很难理解“回归”错误地认为,求解直线只需要用待定系数法代入两点解斜率和纵截距即可获得直线方程,没有意识到样本数据与整体数据的关系。

难点二:学生很难理解回归直线方程的预测是随机的。学生很难理解:由于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误差,当一天的温度为2时℃,这一天卖的热饮杯数量不一定是143,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以为是“这一天可以卖143杯热饮”结论呢?

简而言之,案例2,3显示了信息技术使用的第四个积极作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情境,深入分析教学结论。对于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结论,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分解难点,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

三、成果及成因

为了进一步研究用信息技术后课堂效率的有效性,以案例1和案例3进行课堂行动分析,以高二两个普通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同课异构”新课教学,同时采用导学计划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对教学的积极影响也逐渐增加。信息技术可以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各个要素,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式和主要的教学媒体。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