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儿童各种习惯和能力的初步形成时期,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等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
一、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财政保障和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学前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据了解,目前还没有独立的学前教育财政专项资金,学前教育通常由中小学安排。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学前教育在财政预算规划中不受重视,处于不利地位[1]。
政府投资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学前教育队伍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低、教育水平低,导致城乡幼儿园布局不平衡。据了解,公立幼儿园布局严重不足,公立教师薄弱。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大多数私立幼儿园聘请了一些不合格、低工资的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护士没有接受专业的专业培训。
(二)“小学化”现象严重,相互竞争使幼儿园发展极不规范
目前,我国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的发展非常不协调,私立教育市场尚未成熟,没有有效的市场指导。许多幼儿园经过调查“小学化”现象严重。为了招生,一些幼儿园随意降价收费。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顺利上小学,使用不规范的教材。这些教材大多是盗版教材,质量差,很多内容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质量不高。
(三)缺乏监管,职能部门权责不清
在简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过程中,我国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崩溃,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更明显的功利主义。此外,地方学前教育管理也存在多头管理。因此,责任和权力不明确的情况很常见,如:部分地方公立幼儿园由妇女联合会或其他行政部门负责,教育部门负责幼儿园教学;私立幼儿园可分散在民政、教育等部门注册;卫生保健由卫生部门负责;部分公立产权不明确,缺乏监督,可随意托管、外包。
二、解决办法
(1)增加资金投入,重点是提高教师水平
尽快建立财政保障和成本分担机制,增加对公立和私立包容性幼儿园的投资,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了解业务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幼儿园教师必须是受过专业培训的人。他们不仅要了解幼儿教育,还要掌握儿童心理学。只有让高素质的教师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让孩子在学前教育的关键时期有良好的发展。加强城乡学前教育队伍定期沟通,采取下乡支教、进城跟班的模式,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定期做好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此外,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使教师树立以身作则的形象,上班时要着装朴素,禁止奇特发型。热情、真诚、尊老爱幼,让教师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不断提高道德水平[2]。
(2)重视教育保护工作,控制教材使用
加强对教材的管理。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喜欢玩耍、异想天开的时期。教师要保护孩子的纯真,幼儿时期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们在游戏或娱乐中无意获得知识。但是,如果在教育过程中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肯定会适得其反。幼儿园要重视教育保护,严格控制教材的使用。教材内容必须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儿童为导向,承认不同儿童之间的差异;以游戏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育活动围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进行。教师要根据教材制定一天或一周的主题活动,杜绝高级教学,杜绝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禁止给孩子留作业,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业负担,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
(3)加强领导,重点理顺部门职责
落实管理职责。要积极落实。“负责地方、分级管理、教育部主管和有关部门分工”学前教育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监督考核,重点监督和完善学前教育管理制度、学前教育投入、落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情况。监督结果要向社会公布,与各级领导干部政绩挂钩。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不断促进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幼儿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点内容。学前教育作为儿童发展阶段的关键阶段,不仅与儿童未来的学习水平有关,而且间接影响儿童生活的发展方向。然而,我国学前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相关人员改进,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