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外部环境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生存危机等。面对人与自然矛盾日益激化的事实,人们的生态系统意识和整体意识得到了增强。一个生态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生态因素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时,要着眼整体,把握局部,注重环境的整体效应,努力维护自然的原始生态。所谓原生态,是指事物的原始状态,也称为“本真状态”。当然,维护自然的原始生态并不是维护自然的原始、无知和落后,而是尽量不破坏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以促进生态系统向更高、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11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现状

高等教育体系作为社会子系统,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曲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哄而上”到20世纪末,全国高校合并、调整浪潮、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减少本科教育规模政策的实施,都反映了外部环境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不断完善: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高校招生420万人,大学生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此外,我国高校数量的增长也相对明显。1998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公布,全国普通高校1022所,2006年公报显示,全国普通高校1867所[1]。与此同时,政府对整个教育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缺点日益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高等教育生态区非平衡发展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当地文化、科技等因素影响,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非常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东、中、西部高校分布不均衡,普通高校和大学生分布不均衡也导致东、中、西部高等教育教师、资金和区域公民教育水平不平衡。

1.22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趋同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类型、同层次的高校不断涌现。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片面追求“大而全”,趁着“升格热”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试图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来达到升级和上级的目的,导致许多高校的专业结构趋同,办学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育资源。

1.3.规模扩张与教育质量的冲突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招,中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问题也出现了:一是师资短缺,2001年全国平均师生比例达到18.22:1,部分新专业达到30:1[2];二是教育资源日益紧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的快速推进,大学生人数也在增加,增长率远远超过高等教育投入速度,导致人均教育资源占有率下降,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矛盾日益明显。

2.问题原因分析

2.1区域经济文化差异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文化差异较大,表现为东南发达,中西落后。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相对较大,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规模小,结构单一。这种区域经济文化差异是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反过来,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间的经济文化差异。

2.2高等教育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20世纪末大学合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调整,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从非理性到理性、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然而,除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外,高等教育生态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科学结构比例不协调、学术活动行政化等。归根结底,这些问题还是由于高等教育从业人员教育生态意识薄弱,未能协调高等教育生态主体与其相关生态环境的关系,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处理好当前高等教育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导致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受损。

2.3高度集权的制度生态生态

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与政府密切相关:政府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分配教育资金来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训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行政权力主导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外部行政压力下,高等学校失去了建设制度的机会,被剥夺了建设制度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高等学校的规则和制度建设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使高等学校行政化、机关化而强制形成的”[3]这种高度集中的制度生态环境容易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失去自身特色,导致千校一面核心竞争力下降。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