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小学生学习汉语的核心素养

小学汉语是学习母语的一门启蒙学科,承担着教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的重要责任。具体来说,学习汉语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一是训练和掌握语言,实现母语的建设和应用;二是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是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四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吸收,实现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上四个方面是小学生学习汉语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做好阅读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征途上愉快地行进。

一是深入文本,触摸和运用语言,促进学生文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语言的构建和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不是无情的,字里行间都有感情。语言的构建首先要触摸和感知语言,而触摸和感知语言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用不同的方式练习阅读,努力尽情阅读,彻底阅读,进入语言创造的境界,感受语言的温度,体验丰富的情感,能够在小组内或全班讲解自己的阅读经历,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内化,实现语言的构建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关于语言的运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拐杖”,让学生“扶着它行走”。比如教材第三册第17课《难忘泼水节》一文后就设置了这样的练习:用上它:用上它。“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几句话,谈谈周总理是如何和傣族人民一起度过快乐的泼水节的。另一个例子是教科书第21课《狐狸假虎威》安排了这样的表演任务:首先区分“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哪些词描述了狐狸,哪些词描述了老虎?然后,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表达这些词的意思。以上两个学习任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使用语言。提供的单词不仅为学生创造了情境,也为学生提供了情境“拐杖”。这种辅助降低了任务的难度,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内化和积累。

二是以核心问题为指导,撬动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活动,这种对话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在文本、学生、教师和文本作者之间,而对话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内部思维的表现。对话活动的有效发生必须依靠问题的指导。教师在阅读课上提出的问题很多,但必须有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作为指导,来生出现一些小问题。只有有效设计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于永正教学“番茄太阳”在介绍课文重点段落时,他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课文中有多少次番茄太阳?”主要问题有三个小问题:“第一次出现在哪里?请来读?”“第二次番茄太阳出现在哪里?谁来读?”“第三次出现在哪里?谁来读?”这样的导读体现了教师“教路”很清楚。学生通过寻找、阅读、说话等阅读实践,调动思维,穿越语言,锻炼理解和表达能力。

核心问题的设计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特点来确定。你可以抓住文章的开头句、过渡句或总结句来设计。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时,你可以抓住开头的句子“杰出”“爱国”两个关键词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哪些地方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这样的问题可以辐射整篇文章,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略人物精神。

三、揣摩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注重学生审美的欣赏和创造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强调,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言下之意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来”要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语言、感知、理解句段的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主题;“回”,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包括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构段方法和修辞方法、标点符号的运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三年级的教学“东方之珠”《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云雾》等写景课文,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描述了哪些风景?这些风景有什么特点?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并请学生标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并能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来概括景物的特点。这是从内容的角度解读文本,是通过感知句子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即让学生理解“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在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回去思考作者是否“怎么写”是的,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完《庐山的云》后,可以对这三篇文章进行比较,弄清楚什么是“总→分→总”构段方法——这种构段方法是第二学段学生要掌握的一种规划布局的方法。当然,在欣赏了文章的构段方式之后,我们也应该把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练习中,以达到读中学写作的目的。

四、通过阅读感悟和思考探究,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和传承文化”这种语文素养的确定是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既不是纯工具性的,也不是纯人文性的,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换句话说,语文学习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工具,开展表达和交流活动,还要通过阅读了解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场景和世界的快速变化,洞察社会上的一切,了解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刻历史,进而受到情感的影响和思想的启发,做一个追求真、善、美、健全人格的人。这是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人文性”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理解和传承文化”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是语文课程的责任“人文性”这是决定性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小语文教材是以主题为单位安排的,比如苏教版第12卷“壮丽河山”,“正义必胜”,“诗文荟萃”,“探索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怀”和“师恩难忘”七个单元。每一单元都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愿望。阅读这些课文,学生的心灵会得陶冶,思想会受到启迪,会促使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社会及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与认识,从而在内心深入萌发热爱祖国,回报社会,关爱自然,尊重他人等崇高的思想情怀,而这正是对理解和传承文化。通过阅读获取了独到的感悟与思考,学生才会自己成长的路上树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标杆。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