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是主体在仪式活动中产生的感性活动,即仪式与人的情感交流,通过仪式活动将想要传达的理性精神传达给主体,从而产生情感体验。自古以来,通过仪式进行道德教育就很流行。在学校教育中,仪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成长,让他们获得快乐的体验,帮助学生塑造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最终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现阶段,学校在学生习惯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化、碎片化、机械化等,使得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了,所以在当前的习惯培养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有仪式感的活动,学生可以理解习惯
为了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需要通过特色活动来实现,也能有效体现仪式感d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中加强仪式感,让他们获得理解,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例如,学校可以开展评估活动,定期选择几名校园礼仪师,负责站在校园楼梯、走廊等地方,引导其他学生按照校园规定上下楼梯,看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引导和感染其他学生。刚开始做礼仪师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新鲜负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会放松,和他们一起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职责没有强烈的神圣感,没有得到关注和尊重,在这项活动中缺乏仪式感。因此,为了增强仪式感,学校礼仪在升旗仪式中增加了这项活动的仪式感元素。升旗仪式结束后,礼仪员的丝带交接仪式由主持人介绍给新交接的学生,并让他们上台完成宣誓。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可以为这项活动增添更多的仪式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感和责任感,宣誓也可以让少先队员对文明礼仪有新的认识,然后自觉地想要规范和表达自己,努力成为礼仪师。这种自觉的行为应该对学生行为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仪式感对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和教师将仪式感融入各个环节,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道德认知,培养习惯的道德需求和意识。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