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分工合作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提高沟通能力,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运用合作学习,优化合作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合作学习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2. 提高学生的教学地位。合作学习优化创新了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自主研究和探索的权利。在这种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中,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所有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正确地位。
3. 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教师采用合作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主观念,优化课堂学习环境和氛围,形成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其中,讨论模式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完善,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过于注重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仍然不足,使得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整体参与度较低,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最终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因此,过于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 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合作,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沟通能力薄弱,分享精神不足,合作学习的应用受到严重阻碍。教师过于注重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与教师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的巨大差距,使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无法独立思考和探索,呈现出极其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缺乏对学生差异化特征的关注和研究,加剧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