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活主题,上好口语交际课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的使用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选择或调整教材的内容安排顺序和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例如,口头交流――“发明就在你身边”。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一些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对“发明”知之甚少。为了避免“一人堂”或“一言堂”的课堂,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将“发明”扩展到“小制作”。这样,课堂上会讲的孩子多了,课堂参与面广了,训练效果明显了。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补充和调整教材,即“灵活性”。只有这样,口语交际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口头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教师口头语言的准确表达不仅能给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还能给孩子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相反,很容易给孩子错误的示范和引导,直接导致孩子说话不顺畅、不正确。
二是形成民主氛围,师生协调沟通信息
师生双边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沟通的信息传递过程。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教师才能增强课堂“所有权”意识,锻炼积极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的勇气,品尝“跳”的甜头,让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学习,而且参与教学。如果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很难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心理基础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不会被打破,主体意识不会被激发,他们永远是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袋子”。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民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请给出想法”,然后提出要求:“你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什么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几天后,我收到了学生们交给我的“家庭作业”。通过逐一阅读和仔细分析,我选择了可行的建议,打开了墙报,命名为“学生的黄金想法”,并逐渐将这些想法应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大力支持。原因很简单:我们常说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最大的发言权。通过对上述中学生“想法”的调查,教师可以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欢迎的;通过改进,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少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此外,作业中“请给出想法”的“你”一词,感动,学生愿意做,说“建议”,而不是“建议”,可以消除学生的担忧,学生会积极做,说“想法”,想一点可以提到,方便可行,学生容易做。可见,这种做法应该是有效的捷径。
教师通常应该更加注意口头表达的标准化。教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采用鼓励语言,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差生的表现,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学生敢于沟通和表达,实现口头沟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