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评价的内化能力,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不再将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唯一指标,在知识和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具有激励、教育和评价功能的“学生成长记录册”[4]。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发展、行为准则为评价范围,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努力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既能教书又能教育人。例如:选择一些纪律性、顽皮的学生参加市、区小学生田径比赛、区小学生跳绳比赛、计算机绘画比赛等,让他们参加这些比赛,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通过比赛前的专业训练,产生内化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各种比赛中的获奖情况写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从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转变为多元化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元化、开放化的评价方法,内化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5]。教师除了在日常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开展渗透行为习惯的教育外,还结合《家庭学校联系手册》对学生在家的表现进行评价:一是要求学生养成“自己做事”的好习惯。例如:课前准备学习用品,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打扫房间、洗衣服、洗碗、做家务等。第二,要求学生养成“今天的事情今天结束”的好习惯。有些学生只是在周末玩,把作业放在周日晚上,但他们仍然不能完成夜战。结果,他们越来越讨厌学习。三是要求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学习时间,并要求家长监督实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多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系统、科学、长期的工程,是学校重要的德育工作,需要教师的耐心教育和家长的配合[6]。我们相信,在知识和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只有不断加强,才能成为习惯和自然。一旦好习惯成为自然,学生的言行就会表现出一种文明的精神,他们将来会有不同的风格。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生活,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好习惯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更好的生活,教师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