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了解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知行教育是我校近两年提出的办学特色。我校以“立人为本,学成德”的校训,鼓励和劝说全体师生。以“求真求善,知行合一,特色彰校”为办学目标。将“知行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形成“知在于育,行在于德”的德育工作特色。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娇生惯养,很多行为习惯都没有养成。表现为: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没有礼貌,更别说尊老爱幼了。不爱劳动,不在家做家务。不爱学习,爱看电视,玩手机,玩游戏等等。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大多是家庭、社会等。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子女众多。为了养家糊口,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导致孩子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此外,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缺乏道德诚信、“官二代、富二代”的享乐思想、社会上的瓷假摔、手机短信诈骗等违背诚信的行为,对小学生的道德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结合行为准则、榜样吸引力、集体荣誉感、评价内化力等。


了解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修订版有20多条规定,小学生不可能一个接一个地背诵。教育小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这是一项长期、科学、系列化的工作。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应与各种教育方法相结合Y结合起来,要注意选择学生愿意接受的教育方法。学校班级风格评价活动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学校集体活动中,学生需要排队,在校园内外,讲卫生,不乱扔纸屑,在小组会议上仔细倾听,通常看到老师礼貌地打招呼。所有这些行为习惯都要求小学生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进行。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制定了详细的班级作风评价方案,将班级作风评价内容分为礼仪、学习、纪律、卫生等四大部分,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进行评价,少先队大队成员每天进行评分,以班级为单位在少先队班级作风评价栏公布每天每班的评分情况,每月进行一次“文明班”评价。例如:学生放学后排队,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些学生拖延,有些学生冲锋,有些学生排队丢纸屑,所以学校花了一周时间严格掌握排队规范,通过学校班级风格评估小组监督扣分,一周后,学生排队有序,地面无纸屑。另一个例子:学生带零食回学校,导致零食包装袋无处不在。学校首先要求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然后通过少先队的班级评价小组进行检查,杜绝学生带零食回学校的现象。


除了有效的管理手段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形成还取决于长期道德教育的影响[1]。比如每天早读前、午读前,在学校广播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歌》和《德国裁判》,在校园宣传栏和班级风格评价栏安排“学习行为规范”的氛围教育,开展“学习行为规范,规范学生”的征文比赛。家庭教育是行为规范教育的辅助手段,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保障。学校定期召开班主任和家长会议,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的内容,希望在行为准则教育措施上得到支持和配合。并向家长发放《家庭学校联系手册》,要求家长监督孩子在家行为规范教育的实施。校长应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在家、在社会接受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