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学校建设项目”是中央和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措施,以实现“两基”目标,解决西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瓶颈。在优化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办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寄宿学校中,村级寄宿学校从数量到地区分布最广,是村级寄宿学校教育的实施主体――教师流失已成为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因素。分析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流失的特点,找出教师流失的补充策略。
一、调查研究过程
调查地点选取云南省3个县1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其中乡镇中心学校3所,村级小学7所。问卷分为三类: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问卷、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8份、学生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0份、家长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2份。调查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观察进行。
二、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流失特点
(1)主观原因与主客观原因相结合。农村是村级寄宿制小学最大的现实。与城镇相比,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一些偏远农村的寄宿制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环境恶劣,校后实行退学和学生寄宿学校。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身心疲惫。客观环境因素导致教师工作满意度低,职业成就感低,成为教师流失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加剧了主观原因的形成,主客观原因的交织促使教师普遍存在心理动机和实际流失问题。
(2)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内外合作。村寄宿学校教师流失的内部因素来自学校:一是学校教师激励机制,教师评价主要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基础,奖惩金额低,未达到激励目的,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工作效率的综合评价标准。二是在岗位晋升方面,村寄宿小学学生人数少,教师总数少,晋升机会少。三是个人发展和晋升。由于村寄宿教师普遍缺乏,教师工作量大,外出学习机会少,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外部因素的影响来自社会的影响,反映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中,农村经济收入普遍增加,使原村教师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学生寄宿学校、学校、城市化、现代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削弱了村教师的文化影响,自我认知的社会地位,缺乏对农村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3)结构性损失与高素质教师的损失并存。结构性损失反映在缺乏专业教师,主要是音乐、艺术和英语专业。由于就业选择广泛、就业观念(倾向于城市就业)、上一级学校截留等原因,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村级寄宿制小学,即使进入后损失快,损失率也很高。以N乡为例,2013年,全乡引进音乐教师,由于县缺乏音乐教师,占据村教师,直接留在县学校,N乡6村寄宿制小学,没有音乐、艺术、英语专业专职教师,三门科目由非专业教师兼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部分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成绩突出,成为学校骨干教师,加上主观愿望,通过考试或工作调动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或在同级学校担任领导或从事管理工作,导致村级寄宿制小学优质教师流失。
(4)主动流失率高于被动流失率。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的主动流出主要是指教师因婚姻、家庭、工作环境、自我价值实现等原因,积极争取流入配偶、家庭所在地,或者工作环境更好、经济收入更多、发展空间更大的学校或地区,以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被动流失主要是指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的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重新分配教师岗位,而不是教师主观意愿的表达和诉求。2013年,M县N乡、X乡9所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总数86人,流失9人,流失率10%。9人中有8人主动流失,1人因教学能力突出被乡镇中心学调到另一所村级寄宿制小学担任领导职务,从事管理教学工作。主动流失率占总流失率的89%,主动流失率明显高于被动流失率。从年龄分布来看,流失的教师中青年教师较多。
(5)隐性流失超过显性流。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的明显流失,即“看得见摸得着”的流失现象,以及教师从地域时空迁移的流失。教师隐性流失是指在农村教师人事隶属关系不变化的情况下,即农村教师本人继续留在学校,但对教育教学的兴奋(或兴趣)开始(或已经)全部(或部分)弱化或从教育教学工作转移到其他地方,或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过且过,无意进取。农村教师在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比城市教师差,尤其是偏远贫困的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生活条件落后,导致部分教师工作松懈,缺乏工作热情和热情,教育教学效率低下。根据对62名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职业满意度的调查,9%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非常满意”,15%的教师“满意”,27%的教师“一般”,28%的教师不满意,21%的教师“非常不满意”,只有12%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教师的隐性流失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危害性和影响力远远大于明显的流失。
(6)教师流失方向的不可逆转性。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整体流动为单向流动。从流动方向看,农村地区流向城镇,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低一级学校流向更高一级学校,同级学校流向更高行政岗位,教师职业流向其他职业。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主要由新教师和原教师组成。教师补充主要是通过事业单位考试和特殊岗位考试招聘的毕业生。经过几年的教学,这些毕业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最有可能流失的潜在教师群体。在教育体系中,缺乏农村和城镇、村级寄宿制小学和乡镇、县级学校、教师等职业的双向流动。教师流入渠道单一,流出渠道多样,形成了教师流失方向的不可逆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