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流失机制补充策略
(1)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制定农村教育政策和制度,注重“村级”和“寄宿”的特点,改善村级寄宿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配备各学科教师和寄宿学校所需的其他工作人员。改善村级小学教师生活条件,建设福利周转房。学校教师免费使用,产权归学校所有。房间设置要人性化,改变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生活条件差,没有卫生间、厨房、浴室等基本生活设施的问题。严格执行《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中“寄宿制学校按比例配备保安人员、专职医务(保健)人员或兼职保健教师、食堂从业人员、生活教师、低年级寄宿生原则上配备生活护士”的规定,配备寄宿制学校所需的各类工作人员,考虑村级寄宿制小学学生总数少、班级多的实际情况,放宽教师编制,适当配置更多的教师,特别是短缺的专业教师,改变“一名教师接管一个班级(年级)的所有课程”的现状,为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减轻负担”。增加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津贴。
(2)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机制,有效提高村级寄宿制小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感、管理能力和管理技能。学校管理者要主动为教师服务,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机会解决青年教师择偶、已婚教师分居、教师子女教育等问题,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二是丰富学校文化生活,组织学校教师的校内活动,如各种教学体育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增强教师对学校和职业的归属感。
(3)建立和实施教师补偿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农村教师储备,应对教师流失。在一些地方,城市中小学教师过剩与村级小学教师短缺并存。建立长期的教师补充机制。一方面,通过扩大免费师范生规模,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免费师范教育,重点培养农村免费师范生,毕业后返回原籍教学,规定一定的服务年限;另一方面,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我国部分省区建立了教师定期沟通制度。目前大部分主要停留在制度层面,难以实施。在一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内,可以规定城镇教师在晋升前有一定的农村支教服务期作为晋升资格。最后,重点培养当地教师。当地教师的优势在于对地理、文化、生活环境的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强。在招聘和分配教师岗位时,要分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教师的籍贯、民族、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因素,重新聘用身体素质好、教学质量好的退休教师返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