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班阅读活动中前期识字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缺乏选材资源。
充足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发展。如今,幼儿园培养的大部分资源都是图片、视频、书籍等。然而,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为幼儿园教师在活动中提供了便利,而且为教师在活动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缺乏资源使活动失去了活力。
对于培养前识字能力,今天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没有统一的教材,关于前识字的专业材料较少,大多数阅读只是图画书,反复阅读会使整个过程显得无聊,从大班儿童的角度只是从书中获取信息,但降低教学目标。
(2)培养目标不科学。
明确的目标有利于教师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更喜欢用语言与人交流,喜欢阅读相册和书籍,也能萌生孩子对书籍的热爱。
大班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是热爱学习和提问,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教师只关注儿童的识字能力,随着大班儿童词汇的增加,对词义的理解加深,连贯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高,大班儿童可以用清晰、逻辑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与他人交流时,适当的单词可以完整地复述长故事,可以阅读图片编辑故事,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编辑故事;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努力与他人不同。
(3)对大班儿童的年龄特点把握不够。
如今,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希望孩子们能在起跑线上获胜,让孩子们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然后有学前教育“小学”的倾向。“小学倾向”是指提前教小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为了满足家长的错误需求,一些幼儿园过早教大班儿童汉语拼音、简单操作、英语单词,让大班儿童提前进入小学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缺乏游戏链接,只注重教学结果,忽视儿童的主要地位,不符合大班儿童的身心发展。
过早地对儿童进行小学教育,超出了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虽然大班儿童面临着升入小学的阶段,但过早地传授小学知识超出了儿童的接受能力。有些孩子可能理解老师教的内容,但心理发展并不完善,没有系统学习的能力。把小学生的学习标准强加给幼儿,违反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超出幼儿接受能力的教学会让孩子感到学习困难,甚至厌学,过早学习小学知识。当孩子进入小学时,他们发现自己掌握了学习的知识,反复学习会让孩子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
教育必须坚持“满足儿童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儿童的长期发展”的理念,但过于追求片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让儿童在儿童阶段快乐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