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攻玉:组织教育调查视察活动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除了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外,还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学习他人的优势。为此,省教育协会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教育调查和检查活动,以促进浙江省和全国教育的发展。
为了准确把握浙江省教育的现状,教育会计划对浙江省教育界进行全面调查,并于1916年9月派朱章宝周游各县。朱章宝的目的是5:1、调查各县教育情况;2、随时宣讲当地情况;3;、建议募集创建俱乐部捐款;4、推广教育周报并收费;5、联系各县教育协会,督促其进行。其中,“调查各县教育状况”是首要任务。最后,由于资金不足,只有衢严二属即止。
1918年1月,省教育协会利用寒假组织日本旅游教育代表团。共有32名成员,分为三组,分别调查普通教育、工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代表团于2月5日从上海出发,经长崎、下关、神户10日抵达东京;11日从东京出发,历箱根、名古屋、西京、大板、宫岛、门司27日抵达朝鲜北京;3月6日,北京越过鸭绿江,历奉天、济南、曲埠、南京返回杭州。本次活动规模大,时间长,视察范围广。回国后,根据视察情况,经亨义作了“视察日本教育的感受”一文,告知浙江省教育界同事。
在检查中,他们感受最深的两点是英才教育和奴化教育。在日本,英才教育很受欢迎。例如,在西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我们建了一个辽,市内各学校的优秀秃头学生,选择了最有经验的教师,学术编制和减少了20人,充满了教授”[11]。原因是“最近日本感到缺乏人才”[12]。中国的人才短缺,尤其是日本,但英才教育是如此。因此,经过亨毅一行的检查,他们深深地说:“英才教育是当务之急。”[13]。
到达朝鲜后,原本“以为亡国后的教育会有多悲惨”。谁知道,这种预期与事实相反”[14]。代表团成员惊讶地发现,日本在朝鲜的教育实行“和好兄弟主义”。结果,朝鲜人对“日语发音非常自然和熟悉”[15]和“尤其可以概括,朝鲜今天的死亡国家必须在过去死亡之前死亡”[16]。有一种“在这里快乐,而不是思考蜀”的感觉。对此,亨颐和全体同事感叹不已,以“永不忘亡”鼓励朝鲜人,更想以“永不死亡”警告中国人民,对国家的担忧落在纸上。
在回到安东的路上,“仍然是日本人”。刚刚从日本对朝鲜人奴化教育的叹息中醒来的经亨颐和他的同事们不禁想象:日本在朝鲜的行为不会在中国重现吗?中国人有什么预防措施?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们对奉天的教育进行了调查。因此,“日本在南满的教育费每年超过300万元,学生免费乘车等手段”甚至“不注意”,所以我深感担忧。
对于这次教育考察,亨毅总结为四句话:“没有办法,没有主义,没有悲剧,没有注意力”。前两个“平行”可以借鉴,后两个“平行”足以唤醒中国人民,避免朝鲜的错误。
通过这样对中外教育现状的比较,一方面开阔了同龄人发展教育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东西,从而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学习的效果。
这是一次大规模、非常成功的教育视察活动,典型地反映了省教育会在这方面的努力。此外,早在1917年4月18日至5月9日,省教育会就派会员蔡敦辛到苏省考察教育情况;1924年4月11日,将再次组织中等以上学校调查学校概况等。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如资金问题等),省教育会的许多努力都没有完成。然而,这些调查和检查活动,特别是对浙江省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明显的参考和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