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概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届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中华民族兴衰的高度。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江总书记将“创新”与民族兴衰、国家生存联系起来。“创新”不再仅仅关系到我国的发展速度,而是决定着我国的生死存亡。
为此,教育部于2000年1月发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决定在普通高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此外,教育部[2001]6号文件发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指南》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两种类型: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五个主要特点:完整性、实用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个人参与研究和探索的经验,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毫无疑问,实施研究性学习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果教师处于缺乏创造性思维的状态,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是不现实的。同时,如果没有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社会环境,不考虑社会环境的现实特征,无论学生在学校学得多好,都不可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多大作用。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创新能力与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