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教育的瓶颈

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加严重,甚至“群情激怒”。最近,关于这一点的问题越来越多,这表明它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然而,仔细阅读这些充满愤怒的批评和批评,人们觉得大多数文章都比较愤怒,而冷静和理性的分析相对不足。对“考试”的激烈批评和提出各种变化无疑是对的,但对于教育改革的稳定和深入,仅此还远远不够。只有冷静分析才能真正“对症下药”,“乱开处方”的危害可能更大。


教育的瓶颈


“考试”的危害有目共睹,但“屡禁不止”,说明高等教育“供需”关系长期严重“失衡”,“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高等教育应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生人数占学龄人数的15%%以上是精英教育阶段,以上是大众教育阶段。据统计,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仅为4%1994年左右,远低于年世界平均水平(15.3)%),中国愿意上大学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大学的招生人数。显然,高等教育在中国仍然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这必然会形成“过度竞争”。无论人们多么不情愿,只要这种情况不改变,过度竞争自然会蔓延到中小学。由于大学容量太小,高中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大多数初中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为了上大学,人们只能尽可能多地上高中;上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上重点初中;上重点初中,必须“从小开始”,结果应该天真浪漫,孩子们必须承担沉重的学习负担。这种持久的过度竞争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度扩大,但另一方面,这种“需求高度扩大”正是高等教育巨大发展的强大和积极动力。没有这种动力,高等教育就很难发展。这表明,过去20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教育面临着高等教育普及的重要变化,只有高等教育普及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


实现高等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私立/私立大学。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是私立大学,从哈佛、耶鲁到庆应、早稻田。。。私立大学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支柱。中国一直有私立学校的传统。所谓“私立学校”曾经是教育的主流。虽然现代学校的引入和现代化体系的建立使国家在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私立学校仍有很大的空间。不仅有大量的私立中小学,还有相当数量的私立大学,如南开、燕京、辅仁、金陵、圣约翰、光华、中法、之江、复旦、齐鲁、协和、湘雅、华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实行“全包下”的方针,从1950年开始接收私立大学,到1952年完成了私立高校的接收和改造,高等教育完全被国家垄断。这种高等教育体系与逐步建立的计划经济体系相适应。


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进行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变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扩大,但高等教育制度仍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再次允许创办“民办大学”,但在我国实际情况下,民办/民办大学的大发展是不可能的。除了政治和概念的原因(如所有制、计划制度、教育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等)外,发展私立/私立大学的瓶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严重限制。城乡“二元化”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从1953年粮食采购销售到1958年通过“户口登记条例”,二元结构固定,公民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个障碍不同身份,少数“非农业人口”一直享受国家比“农业人口”更多的“折扣”。几十年来,“农转非”几乎“难上青天”,而被中专以上学校录取的是,广大农村青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农转非”甚至“当干部”、改变“身份”的少数渠道之一。然而,私立大学没有这个功能(权力),不能转移户口,也没有干部指标。。。虽然农村学生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学位(但目前只有24所私立大学获得国家批准颁发文凭),但他们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更难成为干部/公务员/官员,而私立大学的学位尚未得到国家的认可,更不用说其他人了。因此,这些学校根本无法招收更好的学生,也无法大发展。如何才能产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当的私立/私立大学?只有在两个条件下,私立/私立大学才能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巨大发展:或者获得与国立大学相同的权利/权力,或者是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从根本上废除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的“身份制”(如果这一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加快工业化仍然是合理的,现在很难说“合理”,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也证明了这一点)。否则,私立/私立大学的发展空间极其有限,高等教育的普及难以实现,应试教育也不能根本改变。


应当认识到,私立/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投资渠道。他们应该在其他方面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国家应公平对待私立/私立大学的师生,其学历证书与公立大学同级同类学历证书具有同等效力。当然,国家应该严格审批和监督私立/私立大学,严格科学地监测其办学水平。然而,这种监督(不是具体管理或干涉学校内部事务)的目的是促进私立/私立大学的健康发展,而不是歧视它们作为“替代品”。在严格监督的同时,国家应采取积极支持私立/私立大学的态度,对其土地和用人给予适当的优惠。总之,要以政策为导向,把社会和私人资本流向教育领域。


此外,私立或私立大学的发展也是“社会”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中国的现状,我们只能说,中国仍处于一个短暂的社会转型时期,“公民社会”才刚刚开始出现。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