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体现社会主义的“倍”与“行”

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体现社会主义的“倍”与“行”


区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范畴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德育实施的应有模式和内容的混淆,从本质上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区别并不是否认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智力教育对德育的形成为教育者的政治和道德认知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这种情况,教育者至少会缺乏将德育内容和目标内化为“信”并显示为具体的“行”的能力。美育对德育的形成为教育者良好的政治和道德情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育者就会缺乏必要的美感体验,愉快地接受和认可德育所要求的“信”和“行”的能力。德育本身很难具备智育与美育的这些特点。德育必须与智育、美育相结合,才能提高德育效率,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然而,德育、智育、美育是同一层次、以德育为先的三种教育形式,不能相互混淆或替代。以此为基础。.智育和美育的模式(形式)或内容实施的德育只是一个准德育的过程或状态,不能代替德育对受教育者起到作用。高校德育应该有明确的基本范畴,而不是与智育和美育交叉。


一是德育的阶级范畴。阶级分析的观点并没有过时。一定的统治阶级总是用相应的德育手段来培养符合特定阶级要求的人。在这方面,古今中外都是不可能的。阶级价值始终是大学德育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必须理直气壮地为无产阶级服务,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否则,很难保证大学生“信”和“行”的基本取向。


二是德育的“信”范畴。德育的实施必须密切关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建立。为了达到德育的阶级目的,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不能颠倒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以美育、智育取代集体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包括名种形式的基础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这些形式的教育是必要的或有益的,但这还不够。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积极科学的理论灌输,将其内化为崇高的社会理想、必胜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对社会负责的奉献精神,使大学生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三是德育的“行”范畴。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行”环节十分重要。“行”是德育实践和体验,既是德育实施过程中的手段,也是德育实施的最终目的。作为一种手段,通过“行”,正如前面所说,大学生可以在亲自参与德育实践的经历中更牢固地形成“信”;作为目的,通过“线”,大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实施和检验“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信”。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上半年,我们党非常重视德育的“行”,强调使用政治指导德育,经常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和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参与生产劳动,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的革命。几十年的历史表明,虽然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左”因素,但总体上是成功的。现阶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是认真、爱国、爱党、社会主义信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和进取精神强、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这与重视德育的“行”有很大关系。总之,“行”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德育范畴。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