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德育与美育:纠正德育内容
审美教育是以解决审美问题为基础的,是对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注重个体审美的发展。正如前面提到的,德育解决了政治和道德的“信”和“行”问题。美育和德育一样,解决的问题大多是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在政治道德情感培养方面。德育和美育有很大的一致性,都是对受教育者一定价值取向的审美情感教育。然而,我们不能混淆德育与美育的区别。一方面,在本质上,虽然德育和审美教育作用于人类精神,引导大学生追求更好的生活,但德育是一种标准化教育,在标准化教育中使人们有意识地“信仰”和“行动”,主要作用于人类意识、理性水平,作用于所谓的“良心”。审美教育是对人们精神的启发、净化和升华,主要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和情感层面,包括无意识层面,影响人们的情感、兴趣、气质、个性、思想等。另一方面,就社会功能而言,德育主要注重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政治道德机制,使人与人之间有序、时尚、有礼貌。美育主要注重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和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情感与理性相连,进而促进情感与理性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是外倾的,而美育是内倾的。德育与美育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差异的范畴。
认清德育与美育的区别比认清德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更现实。在德育实践中,人们总是有意识地、无意识地将德育或美育的范畴界定得太宽。一种倾向是将德育范围定义得太宽,把美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作为德育实施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美育活动,都成了德育行为。在现代社会,审美教育应在物质、技术和功利主义追求中占据主导地位,竞争日益激烈,精神压力,解决人们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解决人们如何实现审美体验与快速变化的客观环境和谐相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主要依靠个人感性和理性的联系,以实现自己精神世界的和谐,然后形成完美的个性,而不仅仅依靠政治和道德教育。显然,这里的美育虽然在内容上有德育的成分,有一定的德育效果,但其重点是通过情感教育或陶冶,尽可能充分发挥个人情感的善美,逐步抑制和淘汰情感的恶丑,进而形成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与真正体现德育本质的德育活动或德育实施有一定的区别。德育的本质属性是让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政治道德理想信念,符合社会主义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认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美育当成德育,从而用美育内容代替德育内容,用美育稀释德育。总之,如果德育的范围太宽,就有削弱德育工作的危险。它很容易使大学生的其他教育活动被视为德育行为,占据德育舞台,这是不可取的。在一些大学,德育部门甚至专门设立了艺术教研室,这无疑有利于借助美育手段为德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但如果不注意区分德育和美育的范畴,就会误以为美育内容充当德育内容的歧途。
另一种倾向是将德育视为美育的一部分,美育的范围太广。虽然这种倾向不普遍,但危害很大。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德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在政治和道德领域满足“信仰”和“行动”的要求,而美育的目标是解决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问题。前者有一定程度的外向,后者有一定程度的内向。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和特点都不一样。美育的内容不能涵盖,更不能取代德育的内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能仅仅靠审美教育来完成。美育不能离开德育来解决所有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际关系、利益和理想信念问题主要取决于德育。要实现德育目标,就不可能离开真正体现德育本质规律的德育活动。如果德育从属于美育,就不能有效地使德育活动落实德育内容,甚至偏离德育目标。
总之,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审美教育的内容往往与德育的内容混淆。只有区分好德育和审美教育的范畴,才能更好地保证现有模式下德育的内容得到纠正,使德育的内容得到更多的贯彻,实现德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