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开展德育活动课程的几个基本原则

开展德育活动课程的几个基本原则


在德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德育的五个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律纪律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浅到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努力实现螺旋式的发展,循序渐进,有章可循,有证据可循。德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设研究与实验》的研究成果《德育》为德育活动课提供了一本书


(1)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要贯彻主体性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学生按照安排、规划、完全确定的程序去做,不要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的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第二,这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德育活动课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只有少数人参加一次活动,大多数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这样的活动不能达到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一个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机会。


(2)实践原则。德育应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为最终目的,并付诸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德育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包含在生活中的过程,不能脱离生活,超越生活。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和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了解生活,追求生活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正因为如此,德育活动课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进入生活,接近自然,积极与周围世界对话,广泛沟通。这种以社会为主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要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


(3)系统原则。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程的安排和设计也应考虑其系统性,不得随意进行。就德育活动课而言,其教育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度和教育规模也是由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有些内容需要一步一步地重复和深化。只有经过反复、长期的教育感染、影响和培训,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也就是说,其内容和形式不仅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还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德育的系统性,才能确保德育活动课程实现“德育目标,一致性;德育内容,一步一步。”


(4)创新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需要打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课上培养新的思想,善于反思、探索、批判和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点。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和内容上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有利于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5)开放性原则。现在世界正在实施经济一体化。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将更加向世界开放。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向我学习。当然,我们应该在发展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不合理,流行的可能不充满活力,允许的可能不值得提倡。我们既不迎合也不盲目地适应社会。只有先进意识的行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为未来做好更好的准备。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学习,但不能等同。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6)层次原则。注意区分层次是非常重要的,德育也是如此。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不同地区的差异,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和尊重差异,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进入学生的大脑和心灵,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7)研究原则。德育是一个老话题,但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先进性并不强。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面对快速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等着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8)地方原则。为了使德育取得实际效果,充分利用当地德育资源,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措施,密切把握当地特点,充分利用当地活材料教育学生,在师生基础上,学生会有亲密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两倍的努力。

德育活动课程仍然是一件新事物。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