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1、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态度体验,对人们的理解过程起着评价和监督的作用。它对主体有道德需求,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在激发学生主体性发展方面发挥着激励作用。道德信仰是个人认为必须遵循并决心实现的信条。它不仅是一种心理成分,而且是深刻的道德理解、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先进形式,是个人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机,是人类道德心理结构的中心环节。自然,它应该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背诵名言,讲爱国故事,然后引导学生选择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天“三省”,鼓励自己不断进步;选择最钦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二、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培养,从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道德,关键是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人自我观察和自我调节。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力”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如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例如,当老师教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他们会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的方法:①当你受到表扬和奖励时,你应该控制你过于兴奋的情绪。一方面,你可以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你的感受,让每个人都能分享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想想你的缺点和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时,可以通过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表达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③当别人给自己提出意见和建议时,他们应该谦虚地说:“谢谢你的提醒”、“我必须认真考虑你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发泄,而是用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被大委屈后,可以大喊“我恨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获得心理平衡。注重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负重远足”、“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力,提高自制力。


3、尊重学生人格,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要地位,确保学生独立行使和控制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展活动的主动权,诱导而不安排。学生可以根据现有条件确定自己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管理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实践锻炼创造条件,引导而不是替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抱负、有追求,努力锻炼毅力,努力使爱好形成个性特长。第四,积极探索。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积极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教育有法律,法律没有法律。作为班主任,不要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把握现象,分析本质,对症下药,找规律。我们应该一步一步地做。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