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观念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第一步,父母对孩子发展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趋势。“有些人研究了孩子在学校失败的原因,这表明了父母的重要性。”(注:“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153)下面,我们将从培养儿童独立意识、建立自信和探索行为认同三个角度比较中美家庭观念的差异。
(1)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
1、美国家庭对培养儿童独立意识持积极态度。
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并有意识地承担起这一责任。“美国孩子的父母认为,独立意识的培养,包括个性和自尊,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态度组成的,它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行为。(注:郭法奇:《论美国个性教育》(人大复印材料·教育学)2001(4),138~142)美国孩子的父母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美国家庭的父母往往很少干涉孩子在生活中做出的决定,让他们自我分析和选择,鼓励他们在孩子做出决定后大胆去做,让孩子在做事的后果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这在不知不觉中适用于卢梭的“自然后果”教育原则。其次,美国家长也意识到,孩子的独立意识不仅体现在精神上,也体现在物质上。因此,当美国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经济意识,让他们通过洗碗、送报纸等方式赚钱,并独立控制这种“财富”。这样,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儿童依靠自我、自我决策和自我努力的独立意识逐渐发展起来。
2.许多中国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方面往往背道而驰。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是“父母制”的风格,这有其历史渊源。孟子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差异,长小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长小有序”是针对儿童的。它的存在决定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绝对服从和被服从的依恋。这种“长小有序”的思想在今天得到了新的“解释”,即父母对孩子的“安排”行为——父母的选择是孩子的决定。在物质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私人银行”。这样,孩子们就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恋。
从决策到后果的自我责任是一个独立、积极思考和自我责任的过程,有利于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服从父母只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很容易养成被动接受和懒惰探索的坏习惯。
(2)建立自信
1.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建立自信。
他们把“自信”放在成功的第一座桥梁上。他们的具体做法是积极肯定孩子自我探索的结果,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当孩子们进行探索性活动时,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会受到父母的重视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能够沿着前进的道路继续前进。一方面,有利于孩子做出选择,勇于坚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孩子正确认识各种挫折,不轻易沮丧。
2.中国父母的一些做法往往会让孩子面对自卑。
首先,“建立儿童自信”的问题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相当一部分家长也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其次,受传统“父母制度”的影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许多中国父母并没有积极发现孩子的优势,关注他们的进步,而是批评他们的缺点和缺点。谁知道,正是在这种频繁的斥责声中,孩子们失去了探索这个神奇世界的勇气。
自信是积极探索和创新的重要前提。很难想象一个自卑的孩子会有什么发明。
(3)探索行为的认同
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中美父母对孩子“积极探索行为”的不同态度值得深思。一般来说,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意见,积极探索问题。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种行为没有积极的效果,也不会过多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探索活动持否定态度。他们心中“好孩子”的标准是“听话”,把孩子自己的“探索活动”当成“胡说八道”来制止。
这样,中美儿童在童年活动的数量和类型上就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那些冒险和探索性的活动,中国儿童往往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