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导向教育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没有给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带来多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是什么影响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比较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和学校教育可能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社会文化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社会对个人发展的期望直接规定和影响个人的发展方向;社会文化的积累对社会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从传统哲学、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和社会对竞争的理解三个方面来比较中美社会文化对创造力影响较大的因素。
(1)占据社会主流的传统哲学思想
1.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兴起。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创业和发展的要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学派提倡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并努力促进个人发展和获得“效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由于这一思想满足了资产阶级的需要,迅速风靡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宁曾评论说:“在最初的美国哲学中,最时尚的东西,可以说是‘实用主义’……”(注:列宁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49)实用主义思想发展到今天,可以简单概括为“(1)效用第一原则;(2)任何方法都可以尝试的原则;(3)任何方法的原则。(注:郭法奇:《论美国个性教育》(人大复印材料·教育学)2001(4),138~142)在这三个原则的影响下,美国社会更加关注事物的有效性。在判断事物发展变化的优缺点时,更多的是关注其结果,以“有用就是真理”为指导思想。与此同时,美国人也逐渐形成了探索、尝试的好习惯。特别是近代以来,美国社会一直鼓励其公民有冒险精神,敢于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
2.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不变”、“一而不二”的哲学思想。
西汉董仲舒在“天不变,道不变”(“天人三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而不二”的观念。他说:“天常道,相反之物不能两起,所以就是其中之一。一而不二的天之行也是。阴阳相反的东西也是,所以或出或人,或左或右...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自代理”(“天道无二”)。也就是说,阴阳和其他相反的东西是相互分离的,没有联系,更不用说相互转变了,这强调了一种僵化和孤立的思想。这一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当代,“一而不二”和“天道有常”的哲学思想是“对权威的迷信”,宁愿坚持也不愿改变。这种思想的表现:一是“迷信书”。如今,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仍然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书籍。他们认为书写的是不变的真理——尊重它,不敢越过雷池;二是“迷信权威人物”。人们往往过于敬畏“每个人”的言语观点,“某人说”已经成为我们许多人用“理性”说服人们的唯一标准。思如斯,行如斯,堪忧!
综上所述,前者的“实用主义”强调“效用与灵活性”,而“一而不二”则强调“孤立与坚持”。这种对立的传统哲学必然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
(2)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
1.美国社会个人发展思想。
具有美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强调,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有不同的个性,独特的个性才是真正的自我。他们的信条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这种倡导个性的社会文化必然会促进美国人,尤其是美国青少年的个性扩张。这种扩张的个性使美国青少年有勇气独特地表达自己,并使他们习惯于用“无约束”的思维来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
2.中国社会的“中庸”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原则。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最初是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提出的。关于“中庸”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执两用”和“过犹不及”。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孔子说:“执两端,用中于民”(“中庸”)。后来,“中庸”的思想也扩展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领域。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发展成为两个小分支:一是“不求成功,但求无过”的人生思想;一是“明哲保身”的原则。然而,他们共同强调的是内向、自我保护、满足现状、不进取的态度。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个性的宣传,强调个人的差异和创新;“中庸”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原则要求人们满足和满足现状,收敛个性,获得社会认可。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中庸思想扼杀了个人创造的动机。”(注:张忠仁、袁景亮:《影响创造力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锦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0(2)、49~52)
(3)社会对“竞争”的理解
“竞争”是促进个人不断完善自己、开拓进取、寻求创新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美国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倡导竞争的社会。失业和破产随时可能降临到每个人身上。这种社会压力迫使美国人在这种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选择。然而,中国社会仍有“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旧观念,严重打击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抑制了人们创造性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