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借助创造现场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将人们的智力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再现性水平、发现性水平和创造性水平。创造性水平是智力活动的最高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们新颖活泼的原创精神的“契机”。从世界科技史的角度来看,造福世界的科学成果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只举三个例子:一个是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多才多艺的巨人。他对绘画、人体解剖学、透视学、光影和色彩有精湛的研究。同时,他也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出版了大量关于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研究手稿。二是歌德。他既是诗国王子,又是科学天才。他用艺术家的心拥抱自然,用科学家的智慧洞察自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式研究矿物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植物学和色彩学,创造了植物变态学的新学科。早在达尔文70年前,他还发现了颚间骨,认为人是从动物演变而来的。三是爱因斯坦。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比热,对现代物理学、数学和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受到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音乐,六岁就开始拉小提琴。在致力于科学事业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音乐激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正如霍夫曼所说:“虽然爱因斯坦的方法是基于深刻的物理知识,但它本质上是美学和直觉的。”“以上三位科学大师,第一位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第二位是诗歌与科学的结合,第三位是音乐与科学的结合,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育对人们创造力的诱导、激励和启发作用。
综上所述,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融合和促进作用。审美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右脑,协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审美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感知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促进创造力。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的根本转变应该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入手。因此,有远见的教师必须注意建立正确的审美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智力主导意识,学习审美教育知识,提高审美教育质量,掌握审美教育方法,坚持学校审美教育的全面性、实用性、多样性、形象性等原则,通过美丽的环境、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教师示范等方式,审美过程与道德教育、内外美、思想分析与艺术欣赏、情感体验与逻辑思维、统一要求和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培养审美情趣,明确审美标准,提高审美能力,建立审美理想,真正成为有意识、健康、智力发达的审美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