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质教育的含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既定方针。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1996年制定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本身的典型特征是什么。我国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点不一致,争论激烈。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可以表达如下:素质教育本质上是提高国家素质的教育,是实现教育政策的目标,注重教育群体和社会长期发展的要求,以所有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教育潜力的发展,促进教育道德、智力、身体、美、心理生动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素质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考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有人用“三个一切”来概括素质教育的特点,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虽然不够准确,但也生动地说明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和人才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作为高水平人才的摇篮,必须改变思想,更新思想,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素,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人的素质是一种不可直观的内在品质,必须通过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具体行为来表现。它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学历、文凭、职位、社会地位等没有必然的联系。人类素质的内在性表明,人类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培养和努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的素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会影响人的素质的形成,而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指导在人的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与素质教育思想不相适应的事情,如:教育思想落后,到处尊重各种权威(思想、政府、学校、学术、教师等),这些权威总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另一个例子是:学科划分太细、专业太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管理落后、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不科学、不全面等。显然,这些问题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接下来,我们只从教师的角度来谈谈我国高校教师角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应该完成哪些变化。
首先,素质教育下的大学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即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所谓的综合素质,包括慷慨的基本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优秀的心理个性素质和深厚的专业素质。科学研究证明,全面发展是个人创造的基础,良好的人文道德培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艺术和审美能力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灵感。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被称为高素质的人才。为了真正培养高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高校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播,还要注重基本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品格和正确的审美能力。高等教育要以塑造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是全面发展的“自由人”。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素养,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个性心理素养和审美素养。
其次,大学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核心。大学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地方,高级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新能力强。回顾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规律,即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条件,是时代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背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素质教育是在科技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面临全球一体化与现代化的多重压力下提出的。要跟上时代步伐,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培养具备这个时代要求的基本素质的人。众所周知,独立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有很高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训练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用不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