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课程削弱了德育的地方理念
台湾道德教育的上述变化是在10年台湾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的,是1998年以来台湾课程改革的一部分。这一变化的结果是道德教育的概念消失或削弱,道德教育的内容被整合到“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离散特征。同时,“社会学习领域”作为一个内涵更丰富、延伸更广泛的学习领域,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十多个内容。在当代学科知识发展分化、综合趋势持续n速的背景下,中小学课程改革走全面发展之路是必由之路,值得肯定。课程改革注重教师在学习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中的作用,实现教材开放,这些后现代改革理念,有利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预订和统一的道德教育模式,为教师发挥主动作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根据具体情况和资源创造了道德教育的条件。此外,在能力目标取向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目标,提出实现情感目标的策略和评价方法。虽然这些改革理念是针对所有的学习领域,而不仅仅是针对道德教育,但它们无疑在促进道德教育的有效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台湾的新课程改革和由此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变化也有许多困惑,如“社会学习领域”的内容框架,抄袭了美国的“社会科学”模式;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在课程改革中几乎没有得到反映;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严重削弱,导致不道德现象;道德教育的渗透路径缺乏政策保障等。
从根本上说,台湾道德教育的变化是基于整体课程改革和“社会学习领域”的设置,而不是从道德教育本身和相应的社会需求的角度。由于台湾新课程的实施才刚刚开始,道德教育的变化将产生什么后果,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