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以多种策略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

1.关注基于能力取向的目标

本课程改革提出的能力指标注重以行为目标的形式呈现教育目标,注重教育目标中可检测到的因素。在道德教育方面,表现为倡导道德教育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基本道德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能带走”的基本能力。然而,道德教育不仅涉及道德能力的培养和道德知识的掌握,而且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教育也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为此,新课程以能力为目标,也非常重视社会学习领域的情感因素,在100多个能力指标领域,虽然大多以认知目标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许多能力指标在设计中含有情感目标的组成部分,并在多个层次上表现出来。其中,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表现包括:自我实现——养成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接受自我、肯定生命价值、发展自信和开放态度、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民主——守法、责任、尊重他人、发展和谐平等关系、培养合作精神、体验民主信念和价值等;地方认同和世界观——家乡认同、国家情感、世界各地人民的尊重。

2.以多种策略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

社会学习课程大纲提出了四种实施情感目标的策略;(1)支持和鼓励:不断支持和鼓励那些自然基础的积极情感(如爱等)。会随着成长而发展;(2)感染与感动:教师应有“爱、关怀、好奇”,树立榜样,感动学生,同时,教师应努力营造爱、自由、尊重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感染学生;(3)协助学生确定价值观和发展价值体系:价值教学不是直接教学和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互动学习,帮助学生检查价值选择,反思价值观,澄清价值观,纠正自己的价值判断,发展自己的价值体系;(4)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多元化教学策略是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下,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社会话题辩论”、“道德困境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与欣赏”、“发表”、合作学习”、“主题探索”、“方案教学”、“学生社团活动”、“户外教学活动”等。此外,由于情感的发展比认知的发展更复杂,需要更长的时间,新课程大纲要求教育工作者有长远的愿景,并在家庭和社会方面取得合作。

3.以自然、长期、质性的手段评价情感学习

新课程大纲认为,情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反馈,必须坚持情感评价的自然、长期和定性原则:(1)采用自然情境下的观察,避免正式、人工和情境压力下的评价。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包括观察学生的同伴关系、自治活动、社会参与和公共服务。(2)进行长期和多次评价,避免短期和少数评价带来的不准确判断,注意学习过程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生的日常工作、行为表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龄人之间的评价材料可以相互参考和综合使用。(3)采用定性评价方法,避免客观的纸笔测试进行情感评价。定性评价方法包括“档案评价”、“情境测试”、“学日记”、“深度访谈”等。

4.注重道德教育实施的教师自主性

本课程改革颁布的课程大纲不同于以往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强调一致性和标准化,详细规定了课程目标、学习科目、每周教学时间、实施原则、课程目的、时间分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和评价方法。教师在课程设置和实施方面的独立空间非常有限。本课程大纲只规定课程目标、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和基本教学课程,如每周教学课程、课时安排、教材选择由学校和教师决定;同时,由于政府开始退出教材市场,只负责教材审批,德育教材开始像其他教材一样私人化,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根据课程大纲制定的主题轴和分段能力指标编制教材,教师被赋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相应地,道德教育的情境性和针对性得到了重视,一线教师在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安排、单位和教学主题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正因为如此,台湾校本道德教育教材和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