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本次课程改革中德育改革的几个方面

本次课程改革中德育改革的几个方面


受课程改革的影响和影响,台湾学校道德教育发生了以下变化:

1.德育在课程设计中不再占据中心地位

虽然台湾小学和中学的旧课程标准是分开制定的,但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1993年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要以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的人为设计目的,要求课程设计的中心是“道德教育”(另一个中心是“生活教育”);中学还提出了五种教育均衡发展的设计目的,还强调“道德教育”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另外两个中心是“生活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在新课程大纲中,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统一能力、民主素养、地方国际意识和终身学习”的人。德、智、体、群、美的概念在课程设计目标的理论中消失,“道德教育”不再是课程设计的重点。此外,在课程改革的六个重大问题中,“道德教育”不包括在内,因此,道德教育很难渗透到其他学习领域的课程大纲规范和支持,道德教育“由各学习领域共同承担”很容易空谈。

 2.德育目标在课程总目标中的权重下降

在1993年小学课程标准的七个教育目标中,至少有两个目标与道德教育的内容直接相关,并规定了具体的内涵,如第一个“培养勤奋、务实、守法的道德和家庭爱心”。爱乡、爱国、爱世界的情操”;第四项是“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增进群体和谐关系,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热情”。在1994年中学课程标准确定的五个目标中,也有两个直接关系到道德教育:第一个是“培养自尊、勤劳负责的态度,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家、爱乡、爱国情操,培养礼貌和正义的美德”;第四项是“培养互助与民主法治精神,增进群体和谐关系,培育人民物兴心”。根据权重计算,在1993年和1994年的课程标准中,德育目标在所有目标中所占的比例是小学 2/7,中学为2/5。在新课程中,只有第五项(尊重、关怀和团队合作)与德育直接相关,占课程总纲提出的10个目标的10个/10、德育目标在课程总目标中的权重大大下降。

3.德育内容设计的离散性与连贯性并存

在原课程标准下,德育目标在道德教育内容的确定和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大纲中,学习内容不再像以前那样分为许多单一科目,而是整合到七个领域。“道德”与“历史”、“地理”、“公民”等内容融入“社会学习领域”,鼓励合科教学。与社会学习领域的目标相比,学习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整合,而对于“道德”等原始学科,内容被分化和分散。在“社会学习领域”包含的12项内容中,只有“道德规范”、人际交往”、三项“公民责任”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占全部内容的1项/ 4;在“社会学习领域”的100多个分段能力指标中,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数量少,而且分散在几个相关的主题轴上。各年道德教育内容的分布远不如原来按照“德育目标”设计的那么密集、系统,呈现出离散的特点。但另一方面,本次课程改革采用按年级设置能力指标的做法,同一研发小组负责各学习领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基本学术能力,扭转了中小学道德教育缺乏衔接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更加一致。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