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丧失和现状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不仅在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不以善小而不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是中国博大人文精神的冰山一脚。在西方,许多学者渴望神秘的东方文化古国,许多中国古典文字被翻译成西方文字来教育西方儿童。然而,在中国社会改革之后,文化教育的空白使许多优秀的中国文明在传世时成为空白。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但是有多少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来认真落实呢?这里有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案例:云南大学发生了一起命案。一名名叫马加爵的大四学生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同学。通常同学们都觉得他性格比较孤僻易怒,很少和他交往。但这些都没有引起高校教师的注意,导致马加爵心理失调,做出了失去理智的行为。
可以说,马加爵案的发生并非偶然,这或多或少与学校对学生德育的逐渐弱化有关。在当今社会,学校和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放任自流。到了青春期,学生们已经开始厌恶教师的严格约束。假设有这样一个老师,告诉学生标准,让他独立思考,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邪恶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有有了这个标准,学生才能做出自我判断、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目前,作为一所学校,缺乏相应的课程来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同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加强包括认知加强、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道德加强,如让学生学会对待他人,充满公共道德等,特别是对学生的行为示范,组织示范或模仿道德实践,让学生在直观的教育中理解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可以说,塑造和干预一个学生的内心人格。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同步实现,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在中学和大学,德育可以独立于语文教育。在启蒙和基础教育方面,语文必须发挥自身的德育作用,服务于素质教育。但目前,社会对语文价值的期望过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沉重的变化。道德作为一种基于一定社会经济的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和变化。在社会日益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快速运行的社会机制。在高等教育中、“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以从根本上提高。
抛开外部因素,探索本质原因,德育工作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和价值标准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但德育理论和实践并没有及时科学地分析和对待这一点。仍然使用旧教材和过时的方法,使得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此,认真落实学校德育工作,摆脱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误解,将是一项非常复杂、具体、详细的系统工作。除了学校常规教学外,还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建设、跨学校、跨区域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接近生活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政治观点、道德情感、价值观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心理素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延伸,将培养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义、行动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