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逻辑框架
1.逻辑前提:教育目标的视野
“个性化”包括:个人在德性、智力、体质、审美能力、技术、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个人独特的发展。
“个人社会化”赋予个人各方面发展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它还包括个人社会化的一般要求(基础文明)和特殊的社会化(如“政治社会化”、“经济社会化”等。
相应地,实施智力教育、德育、体育、美育、技术教育、社会教育(群体教育)。它不仅作为生活的基础教育,实现个性化,而且作为社会基础文明的启蒙教育,促进个体的一般社会化。
2.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
人生观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作为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需要单独建立,与“德育”三脚架,也可以将三者结合为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如果需要统一的名称)。
人生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人生发展趋向成熟时自我意识觉醒和独立人格形成的标志,个人形成的性质和类型是个人社会过程中的问题。这方面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人生观实际上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社会教育的结果。
政治教育适应政治上层建筑的需要,旨在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
事实上,个人道德也有两个含义:一是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一是适应上层社会道德建筑的个人道德社会化。
3.“道德教育”三个层面
与德性的两重性相对应,德育包括公德教育和私德教育。因为我国公德与私德的界限还有待探讨,而我国公德是政治道德,所以德育水平比较模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以“私人关系应遵循的简单原则”为内容的“基本道德准则教育”。
(2)以“国民公德”为内容的道德规范教育。
(3)以先进分子为对象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或称为“道德理想教育”。
4.由于我国法定的“民族公德”属于政治道德,这种道德规范基本上属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既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独立设置“政治教育”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应以“基本道德标准教育”为基础。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一种具有更多政治成分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完善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在没有普遍实现这种教育前提的情况下,应以先进分子为对象。
道德教育概述道德细则道德修养
与教育
1.控制、克制、耐自我控制 2.勇敢、坚韧、自我修养
3.平和、独立地调整个人 1.同情、友谊、仁爱、身体基本道德关系的准谅德准则(私德) 2.诚信教育调整公共事务 1.集体热爱道德与道德的关系 2.地方爱情规范德德规范(公共) 3.国家之爱教育教德) 4.人类对先进分子道德的热爱是建立在自觉奉献精神的基础上的。理想教育
缺陷在于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截然分离。
5.人生观教育
形成人生观的阶段(假设):
(1)准备阶段: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前,个性特征的显示。
(2)在人生转折期,人生观显示出迹象。
社会的快速变化促进了个人生活的选择。
6.政治教育战略
1994年参见《政治教育辨别》第二期《上海高等教育研究》。
7.“直接社会教学”与“间接社会教育”
只有通过大多数教师的合作和参与,才能有效地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社会教育也需要专职人员来承担,因此有必要分为“直接社会教学”和“间接社会教育”。
专职人员承担“直接社会教学”,称为教师和辅导员。
整个社会教育应过渡到以“间接社会教育”为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