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

“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

在中国,“德育工作”的概念多年来被不当采用,“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的区别早已被遗忘,这实际上鼓励了普通教师淡化德育意识的倾向。

    1.就“德育”而言,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有“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的区别(杜威是始作俑者)。

当时所谓的“直接道德教学”是指“道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所谓的“间接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环境、学生参与的实际活动和具有社会意义的课程,间接施加道德影响。这种区别的目的是明确肯定“直接道德教学”的有限性,强调学校工作和活动的意义,强调所有教师的道德责任;然而,这种有意义的“道德教育”区别在中国早已被遗忘。

    2.在中国,忽视了“直接道德教学”和“间接道德教育”的划分,问题不大。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社会政治思想氛围中,大多数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德育,并为参与“直接道德教学”感到自豪,以避免“不问政治”、“商业管理”的嫌疑,有时甚至矫揉造作,使各学科的教学“直接”表现出“道德教育”的态度。当时的问题是忽视“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的区别,导致“德育”过热,教育异常,但普通教师忽视德育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德育工作者”队伍正规化,早就忘记了“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的区别。因此,人们自然认为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问题,不容易意识到自己仍然有责任实施“间接道德教育”。

    3.“德育”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术语。它实际上是从中国的基地成人教育和干部教育中衍生出来的。过去,在军队和干部学校,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政治工作”(包括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等)。这意味着不仅要孤立地打开人们的思想,而且要做“人类的工作”。这是非常合理的。但与“政治工作”相比,军队和机关是“军事工作”、“商业工作”,学校的“教学”不同于那些“商业工作”,它本身也属于“教育”,所以,机械地使用这一套,毕竟,是不合适的。

当然,继续采用长期熟悉的“德育工作”概念,走自己的路,然而,由于设置了特殊的“德育工作”,人们承认其他工作(如教学)也属于“德育工作”,因为有特殊的“德育工作者”,没有这个头衔,认为“德育工作者”,问题不容易解决,重申“直接道德教学”和“间接道德教育”的区别,似乎可以缓解矛盾。


上一篇:“训育”辨 下一篇:“德育”逻辑框架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