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评价方法是对课程改革影响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方法的革命性变化将直接导致课程改革的定性变化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因此,发展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高目的。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调整体系,应促进学生全面、积极、和谐、可持续发展。
学习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连续活动过程。本文从评价的发展功能出发,形成有效的学习机制,体现“学生导向”,建立良性的学习动机循环,尝试探讨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法,形成全面、科学、标准化、可行的发展学习评价体系。
追求评价内容的科学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来自“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重视过程目标和发展目标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根据课程目标,在适当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过程评价,重视发展评价,即评价内容应反映“五性”。以第一段为例:
1.基础。包括理解数(万以内数、小数、简单分)和常见数;了解四种计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计算(口头计算、估计、笔算)技能;了解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等现象,获得初步测量(估计)、地图识别、绘图等技能。
应该强调的是,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应该实现的,应该允许一些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逐渐实现。在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时,应注重学生对具体材料内容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主要是对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评价。例如:通过对话呈现“兔子采摘蘑菇”的情况:兔子说:“妈妈,我采摘了25个蘑菇。”兔子妈妈说:“我比你采摘的要多得多。”小黑兔说:“我采摘的比小白兔多一点。”小灰兔说:“我采摘的比小白兔少。”请在62岁、30、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一个,他们每个人采摘了多少蘑菇。让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感受“多得多”等词语的含义,体验数字的相对大小关系,学会用数字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思考。是指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获取信息、思考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空间概念;简单的分析、推理、归纳、类比等思维能力;能够简单有序地思考。
“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战略知识。此外,这些战略知识也应该通过评估来鼓励学生学习。学生需要教师反馈、总结和评价他们的个人创造性方法,以了解解解决问题的本质。例如;调查班上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学生中出现了“画正字”、“举手点数”、各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如“分边站在一起数”,都要得到尊重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收集数据的方法的多样性。
3.应用性。是指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他人合作的经验;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把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例如,在学习了“理解物体和图形”之后,我们应该找出我们知道生活环境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并谈谈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形状,比如足球不能做成球体吗?汽车能做成球体吗?让学生用脑海中形成的几何概念和图形特征的体验,描述生活空间,解释发现的生活现象。
4.实用性。是指积极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和运用数学的乐趣。
简单的试卷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除了通常的测试外,还可以进行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测试。期末考试可以是口算试题、测试试题(基础知识、综合应用、智力冲浪)、实际问题由三部分组成。实际问题充分反映了开放性,允许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与他人合作。例如:了解时间表后,让学生设计并介绍日常工作和休息时间表,督促学生每天学习和休息;初步学习统计知识后,让学生独立或合作选择感兴趣的东西,收集整理数据,画条形图,在全班展示,根据统计情况做有意义的事情。
5.人性化。包括对数学感兴趣,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经验,有信心学好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有纠正错误、大胆质疑的学习态度和习惯。